三年来,援藏干部们积极加强与选派单位的联系,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推动学院各项事业科学发展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是学校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第五批援藏干部到校后积极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针对学院高学历、高水平师资较为缺乏的实际,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知识丰富,学术交流途径多、渠道广的优势。在教学、科研等实际工作中,注重发挥“传、帮、带”作用,把最新信息和先进的教学、科研方法以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教师。援藏干部积极加强与派遣单位的联系和沟通,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旨在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以适应学院科学发展的需要。“请进来”——先后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南大学的5名优秀教师到校短期给学生授课,同时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辅导。“送出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接收学院5名教师攻读硕士学位,接收7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接收学院15名教师参加短期进修培训。
援藏干部们积极加强和派出单位及业务单位的联系,切实发挥农牧学院与国家有关部委(局)和对口支援单位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大智力、资金、设备援助力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学院对外交流与合作。经过他们的积极努力,对口援助单位或个人先后捐赠给学院价值5000元的多媒体课件20套;援助学院价值13万余元的办公自动化设备;援助学院价值37万元的医疗设备;援助学院师资培训等办学经费28万元。援藏期间,各对口支援单位领导及专家学者80人次先后赴农牧学院考察指导工作,开展学术交流、洽谈科研合作,联合在西藏林芝开办各类学术和管理工作会议;内地其他高水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20余人次先后到学院讲学、交流;学院各级领导、专家利用各种机会多次到各对口支援单位考察学习。
此外,通过援藏干部们向选派高校多方争取和大力宣传,帮助联系了多名优秀毕业生到农牧学院工作,切实解决了农牧学院师资紧缺的现实问题。积极组织开展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学院教师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三年来,援藏干部们潜心科学研究,努力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坚持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进一步提高了农牧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援藏干部利用对学科前沿最新成果的掌握,在调查、分析、了解西藏农、牧、林、水、电各行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西藏的资源特色,积极参与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他们坚持“以科研促教学”,悉心指导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先后举行各类科研项目申报培训10余次。他们积极参与修订学院《科研公共平台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二级学院科研管理制度。与广大教师、科研工作者一道积极争取科研课题,开展科研工作。直接申请科研项目6项,落实科研经费60万余元;引进国内优良果树品种40个,建设改造果树新品种引进示范基地50余亩。通过援藏干部与学院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无论是科研项目的档次还是科研经费的增长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7年科研经费突破800万元,2008年接近1000万元,2009年达到1500万元;科研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科研综合能力进一步增强,发表论文的数量、质量不断提高,科研成果也越来越多,教学科研整体水平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服务“三农”和服务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牧学院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在社会服务工作中,第五批援藏干部根据学院总体安排部署,始终坚持立足西藏、服务西藏,面向西藏经济主战场,紧紧围绕自治区“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将重点转移到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上来,与学院教师一起,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先后积极开展乡镇干部、农牧民技能培训;推进学院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开办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班,2009年在西藏范围内首次招生,招收学员40人;积极参与学院与林芝地区战略合作关系构建工作;与自治区10余家单位开展科研攻关与成果转化合作洽谈;完成了林芝尼洋河生猪原种场扩建项目可行性报告;利用专业优势,解决实际问题,为维护当地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坚持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进一步提高了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