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几天,他的援藏生涯就要结束了,与他朝夕相处的孩子们也放假回家了,可他却仍然默默无闻地工作着。
他,就是被当地百姓称为“带病坚持工作的援藏好干部”、被学校老师称为“视教育援藏事业为生命的好校长”、被学生亲切地称为“援藏爸爸”的福建省第五批援藏干部、林芝地区八一中学常务副校长张敏。
2007年6月,在福建师大附中曾担任了14年教务处主任的高级教师张敏,经过组织挑选,成为福建省第五批援藏干部的一员,踏上了西藏的高天厚土,担负起了林芝地区八一中学常务副校长的重任。
一到学校,张敏就很快地融进了林芝的土地,扎进了工作中。他在调研中发现,林芝的高中还没有进行课改,初中课改也才进入第四年。学校办学质量意识还不是很强,教育教学理念也相对滞后。对此,他结合林芝办学的实际,提出了建设和发展八一中学的阶段目标和5年规划……
该校师生动情地说:“为了圆满完成教育援藏任务,张校长不知疲倦地工作着,进藏刚半年时间,他就病倒了。”
2007年12月,在师生的多次劝导和家人的再三催促下,张敏才不得已回到福建。住院期间,他仍然牵挂着学校的工作和孩子们,在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的情况下,2008年4月,就毅然返回了西藏,返回了他所热爱的工作岗位……
“张校长在手术后,由于身体没有完全康复就回到学校超负荷地工作,连续几个月腹泻、血压升高、心脏绞痛,多次在地区人民医院打针、挂瓶,一遇到气候变化,伤口还隐隐作痛,这些他都隐着掖着”。校长巴桑次仁告诉记者,2009年春节期间,张校长在福建省医大附属医院被医生诊断为睡眠呼吸停顿严重并重度缺氧,这类病人非常危险,极其容易在睡眠中死亡,医院建议他立即再进行鼻腔、喉部两个手术或采用呼吸机进行保守治疗。福建师大附中的领导得知张敏的病情后也给他特例:“在福建手术治疗,可以暂不进藏工作。”张敏想,如果再次进行手术,肯定就回不了西藏,返回不了教育援藏的岗位上了。于是,他不顾领导、同事和亲人的劝阻,拖着有病的身子又回到了西藏。
“在学校,张校长白天几乎靠吸氧、吃药、打针和吊瓶坚持工作。援藏3年,张校长真是兴了学校,亏了自己啊! ”在采访中,孙臣洪、罗从恩、曲尼、达瓦玉珍、肖远君等老师深情地说,身为常务副校长的张敏,从不以援藏干部自居,凡事都亲力亲为。工作之余,他还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撰写了近百万字的调研材料和工作笔记,制作了60多个课件,举行了100多场有关学校管理、课堂教学、师资培训、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讲座,并完成了健康人都难以做到的20多项学校改革,使校园文化环境、师资水平和办学质量等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由此,八一中学被评为林芝地区唯一一所示范学校。2008年、2009年、2010年学校学生中考,成绩连续创新历史纪录。特别是在今年的中考中,八一中学更是获得了大面积丰收。除学生王爱阅以总成绩624分(试卷总分是630分)获得西藏自治区汉文考生第一名外,全校600分以上的考生还有3名、在林芝地区88名500分以上的考生中,八一中学就有52名、还有6名考生单科成绩名列全地区第一, 18名考生达到内地散插班分数线。
“我虽然不算富有,但在援藏工作队有伙食保证,每年可以拿出一些钱资助一个学生,如果效果好,可以解决他(她)一辈子或一个家庭的命运。”张敏在日记中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践行的。
学校有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对待这些孩子,张敏倾注了父爱般的亲情,不管事大事小,他总是尽心竭力地给予帮助。在孩子们眼中,他不仅仅是严师,更像是慈父。
家住八一镇塘绕村的该校学生琼吉,家里生活一直十分困难。为了让妹妹能读书,产生了辍学的念头,琼吉的奶奶也希望她在家帮助父亲劳动,多增加一些收入。得知这一情况,他立即来到琼吉家里,苦口婆心地做琼吉奶奶的思想工作,主动提出定期资助琼吉上学。琼吉又回到了福建阳光国际学校读书,现在成绩十分优秀。
援藏3年,张敏除了定期资助达瓦卓嘎、琼吉等4名藏族、门巴族、珞巴族学生外,还积极联系社会团体、亲戚和朋友,通过各种方式捐款9万多元,资助了近百名家境贫困的学生。
“选择西藏,因为艰苦是磨砺人生最好的硎石;奉献西藏,因为使命的光荣足以让我骄傲一生。”张敏说。(作者:麦正伟)
(责编: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