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山路,是川藏线上的一道风景。 摄影:王昕秀
美丽的雀儿山曾是筑路大军最大的“拦路虎”(网友图)
路是历史的见证,人是路的灵魂。
行走在西藏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行进在世界屋脊绵延5万多公里长的公路上,今天每一步的顺畅,每一米的前行,在60年前,都还只是一个被禁锢了千百年的梦想。
这样的梦想,曾经饱受压迫的西藏人民可能根本就不敢,也不曾想过。可一旦触摸到真实,带给雪域高原的就不仅仅是公路,而是一条通向文明富强新西藏的幸福“金桥”。
一面进军,一面修路
1950年4月13日,康藏公路修复工程在雅安金鸡关破土动工,西藏公路交通史从这一刻开始,定格成历史。
60年前的旧西藏,没有一条正式的公路,没有一座永久性的桥梁,甚至没有“轮子”这个概念。在人们的意识深处,旋转的仅是寺庙金顶上的法轮。当时西藏的物资运输主要靠骡马和人工,还有少量的牛皮船。从成都到拉萨,全靠原始的驿道、骡马和行动迟缓的牦牛运输,来回一趟至少需要一年多的时间。许多人畜常常被冻死饿死在艰险的古老驿道上。1930年出版的《西藏始末纪要》一书,是这样来形容西藏当时的交通:“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状”。
1949年的新中国从战火纷飞的硝烟中诞生。为把帝国主义势力驱逐出西藏,实现祖国大陆的完全解放,保卫祖国西南边防安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果断做出和平解放西藏的重大决策,并确定由18军担负“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进藏任务。
在部署18军进军西藏的会议上,邓小平曾说:“解放西藏军事问题,军事与政治比较,政治是主要的。”刘伯承在听取18军参谋长陈明义的汇报时提出:“要保证和平解放西藏,关键问题是交通运输。从某种意义来说,修路、运输比打仗还重要。解放西藏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
是啊,旧西藏的落后,如果说社会制度是根本,那么交通则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1950年10月19日,昌都这座西藏东部重镇宣告解放,鲜艳的五星红旗第一次插上西藏高原。昌都一役,粉碎了西藏分裂主义分子企图依靠帝国主义势力分裂中国、实现“西藏独立”的梦想,敲响了统治西藏近千年的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度的丧钟,也拉开了西藏和平解放波澜壮阔的历史序幕。
与此同时,康藏公路在朝着拉萨方向,坚定不移地向前延伸,即使它的每一步前进,是那么的艰难。
康藏公路工程的巨大和艰险是世界公路修建史上前所未有的。自雅安至拉萨2255公里的公路就这样蜿蜒于世界屋脊的崇山峡谷中。康藏公路自雅安至马尼干戈683公里,为恢复性质的修筑工程。自马尼干戈至拉萨1572公里是新建工程。恢复工程完成后,新建工程于1951年5月28日在马尼干戈开工。
5天前的和平解放西藏协议签订的喜讯被传到了工地,筑路部队无不欢欣鼓舞,他们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着最紧迫的历史使命,就是把公路修到祖国的边疆——西藏。
60年前的5月23日,是西藏划时代的一天,也是西藏纳入中国版图700 多年来最值得铭记的瞬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北京签订(简称“17条协议”)。这个从西藏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协议,如同一座矗立在雪域高原的丰碑,见证着新西藏的诞生!
新生的西藏啊,如此渴望着公路。
“十七条协议”的藏文本和汉文本。
1951年5月23日,《十七条协议》的签字仪式在北京勤政殿举行,由中央人民政府朱德副主席(后排左五)、 李济琛副主席(后左六)和政务院陈云副总理(后左四)主持。图为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在《十七条协议》上签字。
广场庆祝大会(西藏交通运输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