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朗平措:“80后”的新时代高原养路人
发布时间:2011-05-10 09:15:00 王昕秀 中国西藏网

“80后”的高原养路人索朗平措
“80后”的高原养路人索朗平措   摄影:王昕秀

  “80后”不仅是一个群体的象征,更是一个时代打下的烙印。这一个群体给你什么印象?还是不懂世事、骄纵傲气、没有担当的纨绔形象吗?我想,当驾车行驶在雪域高原上时,当那抹橘黄色跳跃在眼前时,“80后”的青春,“80后”的责任不会被忽略,一如已经在路上工作12年的索朗平措,1980年生人。

  已过而立之年的索朗平措,工作的地方是西藏林芝米林公路段养护管理段。1999年,高中毕业的他,接替父亲的工作,开始了一名养路工的人生。

  19岁,青春洋溢;19岁,风华正茂。这也是许多高原养路人与路朝夕相伴的开始。在一路采访中,工龄20多年,年龄40多岁的,基本上是西藏高原路上每个工区最普遍的现象。他们从这个年纪走来,与西藏的路一同成长。而他们所经历的青葱岁月和艰辛,也随着高原上油路的铺筑,一并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消失在慢慢褪去的厚茧中。

  可这毕竟是一项苦力活。川藏线的难,不仅是在路面等级差,养护难度高,更在于其艰险,每年长达4个多月雨季来临的时候,对养路工人来说更是没有节假日,没有准点上下班时间,在排险保畅通的过程中,飞石、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威胁近在眼前。这些,19岁的索朗平措能承受得住吗?

  索朗平措家庭条件不错,尽管从小也是跟随父亲在道班上生活,但已经完全不同于六七十年代。曾经最困扰养路工人的小孩上学难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索朗平措顺利地通过九年义务教育,并且高中毕业。此后,他还在西藏交通职业技术学校进修读函授,获得大专学位。在养路工人中,索朗平措父辈级的人还有许多依然战斗在养路的一线。在采访中,他们会反复强调自己,因为文化水平低,所以表达不畅,脸上挂着特别腼腆的笑容。文化水平低,是那个时代烙印在二代养路工身上抹不去的烙印,他们被时代所耽误,因此绝不希望、也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同样长在路上的孩子,与自己的命运雷同。

中午索朗平措和同事围坐在一起吃午饭
中午索朗平措和同事围坐在一起吃午饭 摄影:王昕秀

  时代在进步,这个等待需要时间,却也不长。为了解决西藏道班工人的一大心病,西藏在各地区交通运输局、公路管理分局所在地建起了学生寄宿点,道班工人子女可集中入学,有专门的老师辅导学习和照顾他们的生活。孩子在城里读书,父母就可以安心在山上工作。另外,随着西藏寄宿制学校的逐步建立和扩大,许多养路工人会把子女送到大的镇上、县里上寄宿学校。在林芝地区的公路上,记者也询问一些当地的养路工人,得知他们的孩子在山南、日喀则上高中的情况也不少,还有孩子通过学习考上了内地的大学等。

  不仅是读书问题得到解决,养路工人生活上的不断改善,带给孩子的幸福是巨大的,他们拥有一个完整的、舒适的童年及学生时代。索朗平措说,从小几乎就没有干过重活,家里只要求努力学习就行。这样从未从事过体力劳作的他,却要去搬石头、拿铁锹,在大太阳下、大雨里去养路,能适应得了吗?

  上班第一天,索朗平措拿着铁铲跟随工区里的同事上路了。那会所养护的路段尚未通油路,土路盘山而上,车辆一过,尘土飞扬。工区里的备料运输设备当时全是拖拉机,将沙石倒在路上时,就需要细心地将大石头挑拣出来,然后把坑填平。有些损毁严重的路面,还需要全部重新铺筑。一天下来,索朗平措身体就像散架了一样,累得回家饭都没吃,倒头就睡。

  这样的辛苦有想过换工作吗?索朗平措听到这话,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没有,从来没有想过干别的。”在他看来,前人用生命铺筑的道路,已有两代养路工用青春和热血,将这些昔日的道路不断夯实、筑牢。养路工,是在延续他们的交通精神,这是一份神圣的职责。再辛苦也要扛,这样的适应整整用了大半年时间。索朗平措慢慢适应了如此强度的劳作,也适应了养路工人一天的作息,更适应了路两边再美好也变成单调的风光。

  索朗平措说,与父辈肩扛手提的养路时期相比,如今养护的路段都是平坦的油路。虽然没有以前那么辛苦,但对机械化养护操作要求更高,需要掌握更多机械化技术。这些都是新时期条件下,养路工人应具有的基本工作素质。

  这一天,索朗平措和同事们正在对米林机场路麦巴村路段进行培路基、清理边沟的养护工作。下午1点多,工区16名同事就在路边支起了柴火,烧口热水,就着咸菜吃起了馒头、糌粑,这就是全部人的午餐。午饭后,大家又顶着烈日开始了一下午的养护工作。

(责编:团团)

责任编辑:徐言 陈臣 设计制作:洪蕾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Tel: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