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三代养路人见证世界屋脊时代巨变
发布时间:2011-05-12 09:07:00 王昕秀 中国西藏网

  在世界之巅,万仞之上,有着这样一抹无法忽略的橘红色。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人默默无闻地坚守在西藏高原120多万平方公里绵延起伏的高山大川之中。人在路上,路在心上。养路为业,道班为家。正是一代又一代养路人的无私奉献,用一双双有力的臂膀,托起了西藏经济腾飞的翅膀,创造了世界屋脊交通发展的天地巨变。

养护工人对过路车辆挥手致意
养护工人对过路车辆挥手致意 摄影:王昕秀

第一代养路工洛田巴
第一代养路工洛田巴  摄影:王昕秀

  一代养路工 土路上的肩扛手提

  今年69岁的洛田巴老人,作为西藏第一代养路工人,回忆起上世纪六十年代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仍是记忆犹新。1960年,当时18岁的洛田巴被乡里安排,在八宿县吉达乡,也就是家门口前,参与公路养护工作。这条公路就是如今的318国道。

  当时虽然成立了养护道班,但是并没有建道班房。最开始,洛田巴和工友只能晚上借宿在百姓家里,如此持续了大半年。随后,条件有所改善,住上了帐篷。那时的路全是土路,养护工具只有铁锹、十字镐等,要对路面进行补坑养护的时候,只能每个人用篓子去背土料,或者用扁担去挑,往往取一趟料就得走上半公里到一公里。洛田巴说,那会他所在的养护段下设20个道班,仅仅只有一辆旧汽车,用来给段上的职工拉一些生活必需品。这也是当时一个养护段上唯一的固定资产。

  住了4年帐篷之后,1964年,洛田巴和工友搬到了新建的道班房里。这次是一人一间的铁皮房。洛田巴高兴坏了,他说:“当时有吃有穿就很满足,而且还能住上有门有窗的房子,好得很!”随后,养路工具也增加了独轮手推车,“比以前全部要用人工去挑土强多了”。

  生活上,洛田巴说基本上就是“三个石头一个锅”,大家也没有什么业余生活,很是单调。他一周唯一的一天休息,有半天用来洗衣服,半天拾柴火和种地。当时道班没电,下班回来后天一黑,基本上就睡了。由于当时道班工人工作太过辛苦,常被看不起,认为是干苦力活的人,所以社会地位并不高。一些人实在受不了这样的工作强度,就跑回了家。后来单位再去接人,人家怎么都不愿意再回道班上工作。

  洛田巴从1960年开始在公路一线从事养护工作,直到1987年。27年里,他从来就没有在油路上参加过养护工作。12年之后,他所工作的昌都地区才有了历史上的第一条黑色公路。

养路工人仁增家的客厅布置得十分漂亮干净
养路工人仁增家的客厅布置得十分漂亮干净  摄影:王昕秀

仁增家干净整洁的厨房
仁增家干净整洁的厨房  摄影:王昕秀

  二代养路工 学习上的缺失遗憾

  林芝交通运输局米林养护段二工区长仁增1985年参加工作,是二代养路工。不仅如此,从父亲到一家四兄弟,都是一线养路工人,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养路工之家”。

  仁增说自己没有文化,小时候全是在道班上玩着石头过来的,不是不愿意上学,而是根本没有可上学的地方。要不就是没读两天书,就要随着父亲调到其他道班工作,又面临失学的情况。这不仅仅是仁增个人的状况。西藏几乎90%路上长大的二代养路工,都有着这一段相同的经历。

  八十年代,道班上开始给配备了手扶拖拉机,比起全人力时代要轻松不少。为了把路铺平整,就要用马拉着刮路机一起配合着工作。九十年代的时候,道班上的机械设备开始多了,配了一辆翻斗车,工作效率开始提高不少。

  道班工人的无私奉献,在西藏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以两代人巨大的自我牺牲为代价,换来如今雪域高原的天堑变通途。上学难,只是二代养路人面临的诸多困难其中一点。用电难、看电视难、吃菜难、吃水难等实际生活面临的困难,在他们工作的前二十年里,基本上是个普遍现象。

  仁增说,由于交通不便,当时买菜一买就是一麻袋,然后在地上挖个坑,把土豆埋在里面,慢慢吃。好不容易有个白菜,也舍不得吃,即使是烂叶子,看着还行的,也就一起煮下去,因为实在太珍贵。

  上世纪九十年代,那会仁增家里唯一的“电器”就是收音机。他说,即使是买了电视,没有电,也只能成为摆设。基本上晚上就靠点煤油灯,条件好一点的,点汽灯。晚上10点,整个道班上就已经是静悄悄的了。

跳支展现我们养路工人劳动场景的舞蹈
跳支展现我们养路工人劳动场景的舞蹈  摄影:王昕秀

由上海同欣书屋援建的图书馆成为食宿点同学们平时最喜欢去的地方
由上海同欣书屋援建的图书馆成为食宿点同学们平时最喜欢去的地方  摄影:王昕秀

  三代养路工 新时代的翻天覆地

  1999年参加工作时,索朗平措只有19岁。作为第三代养路工人的他,赶上了好时候。从“十五”开始,整个西藏公路建设投资力度逐年加大,黑色公路越铺越长。跟他的父辈相比,如今推土机、越野车、平地机、压路机、挖掘机等现代化养护机械已经十分普及了。道路等级的提升,养护难度也在降低,劳动强度减小很多。如今,他不用住在偏远狭小的道班房里,每天上下班都有通勤班车接送。

  他所在的道班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一排土坯房,到现在内外装修的砖房,职工宿舍、办公室、会议室、娱乐室等一应俱全。每家每户几乎所有家电,如冰箱、彩电等一应俱全。有的养护站院里还建起了果园、菜园、花园,春天一来,院内绿草茵茵,鲜花盛开,蜂飞蝶舞,鸟语花香,成了路边一道靓丽的风景。

  索朗平措不仅顺利地通过九年义务教育,并且高中毕业。此后,他还在西藏交通职业技术学校进修读函授,获得了大专学位。如今,曾经最困扰养路工人的子女上学难问题也得到妥善解决。西藏每个交通运输局及公路管理分局,都设有养护职工子女食宿点。远离城镇和学校的工区(道班),可以将子女送到食宿点,专车接送孩子上下学,同时有专人照料孩子们的生活起居,解决了养路工人的后顾之忧。

  60年来,公路交通在西藏基本建设中的地位排在第一。可以说,没有公路,就没有西藏的现代文明;没有公路,就没有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这条生命线、经济线、幸福线,是三代养路人60年来默默无闻的坚守与奉献。他们以博大的挚爱,将真情播撒在广袤高原的天地间,这股力量犹如纤绳,将西藏拉入一个崭新的社会。同样,新西藏也把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反哺给这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养路工人。他们相互创造着,也共同经历着时代的巨变!

(责编:团团)

责任编辑:徐言 陈臣 设计制作:洪蕾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Tel: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