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趟列车,跨昆仑,翻雪山,累计运行约1365万公里无安全事故,相当于绕地球赤道340多圈,胜似闲庭信步。
有这样一个车队,能吃苦,热心肠,一年翻越雪域高原730次,为陌生人跑前跑后,自己却没有时间逛逛拉萨,看看布达拉宫。
有这样一支队伍,不是医生却常年救人于生死一线,没有血缘却拥有五湖四海的亲人,仅4年,10万余封表扬信如雪片般飞来。
这就是在“生命禁区”里收获生命奇迹、在圣洁天路上洗涤心灵的和谐使者——北京铁路局京藏车队。
连接首都与拉萨,民族团结比天大
进藏难。1300年前,文成公主进藏,驻足拉萨时,人已老了3岁。
进藏险。60年前,十世班禅由青海返藏,随行的3万多头牲畜抛尸沿途。
如今,金桥飞架,天路通畅。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开通运营,乘坐T27/28次,从北京到拉萨只需40多个小时。
“京藏列车连接首都与拉萨,民族团结比天大。海拔高,铁路服务标准要更高;天路长,铁路人的情谊要更长。”北京铁路局客运段段长徐学政说,为了更好地服务这条团结线,京藏车队506名干部职工都是铁路上的精兵强将。
与普通列车不同,行走雪域高原的京藏列车乘务员都是“多面手”。他们是翻译,掌握藏语、英语简单会话;他们是导游,几点几分车厢哪一侧会出现怎样的景色、去拉萨旅游有哪些攻略等,介绍得声情并茂;他们还是医生,不仅要宣传高原病预防,每当有旅客出现胸闷、头痛等高原反应症状时,还要在第一时间送氧气瓶,喂糖水,细心地清理乘客的呕吐物。
“京藏车队既是铁路形象的宣传队,又是民族团结的播种机。”53岁的王长元现任北京铁路局客运段副段长,也是京藏车队的首任队长。直到现在,只要一提起拉萨,提起京藏车队,王长元就来精神。“和谐号就是要把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关爱播撒到高原上,为了这个目标,车队全体成员都有一股子‘缺氧不缺精神’的干劲!”
京藏列车的餐车只有5名厨师、3个服务员,却要在沸点只有70摄氏度的高原上,仅用3小时为280多名旅客提供20多种饭菜。“人们想象不到,很多厨师是一边吸着氧,一边在切菜做饭。”京藏车队餐车长彭海燕说,在6—8月的旅游旺季,餐车乘务员要从早晨6点一直忙到晚上11点,没时间休息。“有时候厨师们累得腰直不起来,腿弯不下去,但是看着旅客吃得香,心里就特满足。”
将心比心,京藏车队的队员们都成了藏族旅客心中的格桑花。
2006年京藏列车开通不久,车行格尔木车站时,一位患有心脏病的藏族老人突然昏倒。当得知老人独自乘车时,列车长谷兴富一边帮老人吸氧,一边把老人从硬座车厢转移到硬卧车厢,贴身照顾。不久,沱沱河车站准备的氧气包送来了,餐车赶制的稀饭送来了……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下车前执意要走了谷兴富的手机号码。几天后,当谷兴富再次执乘到拉萨站时,手机响了。窗外站台上,老人与家人捧着洁白的哈达,已经等了很久。
“老人管我叫恩人,我说不对,大娘您是我的亲人,京藏列车上的每位旅客都是我们的亲人!”谷兴富说,京藏列车开通4年来,每名队员都有十几到几十位藏族朋友。这些藏族朋友一个电话,谁要在北京买药、住店、求学,队员们二话不说,都尽所能的帮忙。通车4年来,车队收到了1万多件感谢信与表扬留言,从未发生过一起投诉事件。“听着藏族旅客一遍遍称赞党的政策好,一遍遍说着‘扎西德勒’,就是最美好的事情!”
4000多米海拔上实现安全护航
京藏列车奔驰4000多公里的路程,翻越4000多米的海拔,运行4年多的时间零事故,离不开列车检车员的奉献。
京藏车队的45名检车员,是从北京铁路局动车客车段7000多名职工中百里挑一的“心肝宝贝”。他们就像是列车医生,随时关注列车设备的健康情况,如果列车在高原运行途中断电、断氧、紧急停车,必须在第一时间发现病因,及时检修。
过硬的本领让京藏车队的检车员遇事不慌,处变不惊。2008年6月10日,T28次列车快要到唐古拉山口时,乘务长刘强发现2号车逆变器因车下砂石刮碰发生故障,导致2号车厢空调停止工作。“空调一停,车内供氧就会停止,旅客便可能大面积产生身体不适,必须马上抢修!”
眼看车上不能进行设备更换,乘务员李晓雷和姜坤山赶紧从16号车厢搬来一卷50米长300多斤重的电缆,拉接明线。此时海拔近4900米,空气含氧量只是内地的一半,很多人无负重漫步都会头痛欲裂。可是心里惦记着车厢乘客的两人,却一路小跑。维修仅用半个小时,空调便吹出了阵阵凉风和清新氧气。这时,列车长才发现大汗淋漓的李晓雷和姜坤山都已是嘴唇铁青。
旅客至上的服务意识让京藏车队的检车员们无私忘我,时刻冲在故障一线。2009年1月,T27次列车行驶到格尔木河那曲之间,列车突然紧急刹车。执乘的张军和晁峰马上意识到,急刹车容易造成车轮擦伤,有可能造成安全隐患。两人立即背上便携式氧气瓶,下车查看轮对。
轮对是列车车轮与钢轨相接触的部分。检查轮对意味着两个人要在海拔4900米的高原上,反复蹲下、弯腰、检查、起立,从车头走到车尾,还要尽量迅速,不耽误列车正点到站。冬季在高原上疾行200米,如同扛着100斤面粉爬楼梯。两个人不仅呼吸不畅,而且出现了严重的头晕耳鸣,却愣是咬牙在10分钟内完成了任务。
京藏列车检车员高度的责任感与高超的业务能力,不仅体现在一次次故障处置与应急排险中,更体现在日常工作中。从开通第一趟车至今的原始资料都被细心保存,4年内任何一天处理车辆故障的资料都可以随时追溯。这些不仅为京藏车队完善管理、优化服务积攒了宝贵的财富,也为青藏铁路安全运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铁路通车4年多来,累计运送进出藏旅客658万人次,运送货物达636万吨,为西藏百姓节省运费18.7亿元,这其中,京藏车队功不可没!
“生命禁区”里创造生命奇迹
“2008年1月4日,拉萨站,普市卓玛,突发疾病,紧急医治,移交站方;
2008年3月19日,沱沱河站,黄子利哈,怀孕7月,难产,后产下一女,母女平安;
2009年1月28日,拉区卓玛,高烧39.6度,紧急医治,移交下站;
2009年5月28日,马艾米乃,临产,交格尔木站……”
这是京藏车队列车长李然的车长手记。只字片语背后却是发生在京藏列车上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生死援救。青藏铁路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有960公里,高寒缺氧,风大干燥,被誉为“生命禁区”。然而,凭借着“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京藏车队却在这里创造了许许多多生命奇迹。
去年7月4日清晨,京藏列车行驶在格尔木与沱沱河站之间时,68岁的日本游客斋藤清一便由于高原反应,突然发起38.8度的高烧。
在高海拔地区,感冒发烧可能致命。再加上老人还患有糖尿病与心脏病,情况更加危险。添乘的副段长王长元与列车长池景海紧急召集党支部会议商量对策,车上的13名共产党员随即分头行动:赵亮与青藏铁路公司客运调度室联系,做好到前方沱沱河站临时停车送病人下车的应急准备;餐车长冯顺义为病人准备热粥,并亲自送去;软卧车厢乘务员李辰、赵海洋等在车厢内广播寻找医生……10个小时后,老人转危为安。安抵拉萨时,老人紧紧握住列车长的手不愿松开,说他们人人都有一颗圣洁天路上最圣洁的心。
挽救生命的同时,京藏列车也随时迎来新生命的降临。
今年2月10日,T28次列车在运行中,乘务员韩建勇发现硬座9号车厢的藏族妇女卓玛即将临产。紧急关头,列车长刘杨立即召集乘务员韩建勇与张志峰在车内广播寻医,并在旅客帮助下,为卓玛腾出一个卧铺格,准备接生物品。经过20分钟的焦急等候,车厢内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旅客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当卓玛想表示感谢时,却发现细心的刘杨已经将温热的红糖水、鸡蛋、米粥等营养餐送到了面前。
乘上京藏列车,驶向青藏高原,旅客们踏上愉快的旅程,京藏车队的队员们却不得不面对一次次痛苦的分别。京藏车队副书记张鹏和妻子徐欣分别在车队的第一和第十三乘务组工作。京藏列车开行4年多,夫妻俩往往只能在兰州车站错车时,隔窗对望;京藏车队一组列车长王宝山与京藏十一组餐车女服务员李超的女儿仅1岁多,可是女儿不得不让老人照顾,一家人一年中只有1/3的时间可以相聚。
然而,面对一次次“舍弃小我,成全大我”的考验,从没有人抱怨。常年奔波于高原,头晕、耳鸣、流鼻血几乎成了队员们的家常便饭,但是,一听有重症病人,他们会扛起10公斤的氧气瓶一路小跑;一看到洗手池堵塞,他们会挽起袖子抠出旅客倾倒的方便面;一发现马桶堵塞,他们还要蹲在地上掏出卡住管道的筷子废纸……
青藏铁路开通运营4年多来,这支平均年龄仅28岁的年轻队伍,犹如高原雄鹰,迅速成长,成为培养干部的“摇篮”。目前,京藏车队已向别的车队输送了10多位优秀党员车队长,并获得铁道部红旗列车、北京铁路局“十大模范品牌”的荣誉称号。“4年多来,我们不断在探索高原铁路客运服务的规律与特色,中国高原铁路建设是世界一流的,服务也应该是世界一流的。”北京铁路局客运段书记梁祝说,“我们将继续努力,以实际行动迎接建党9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责编: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