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厂前先要消毒,室内设有温度计、湿度计,还有地热、空调,每头生猪都有“身份证”……这不是实验室,这里是位于四川省马尔康县马塘村的兴农养殖专业合作社厂房。合作社的负责人饶睿正向我们介绍养猪场的基本情况。
妻子阿珍与饶睿同甘共苦 摄影:陈卫国
“2008年,汶川大地震,当时道路受阻,突然几天整个马尔康县城都没有肉吃了。我当时去调查了一下,马尔康本地所养的猪市场占有率不到5%,从那时起,我就有了养猪的念头。”谈起当初选择养殖业的初衷,饶睿这样说。
饶睿头脑灵活,见多识广。15岁那年,他就去成都打工,当过厨子,开过汽车,吃过不少苦。2000年,他回到家乡,当选为马塘村村支部书记,干了3年。后来,他一直做生意,赚到了一些钱。于是,他就萌发了搞养殖场的念头。
最初,父母不同意:“你连自己家的猪一天也没有养过,怎么可能开养猪场呢?”饶睿并不这样认为,他不打无准备之仗。
从2008年开始,饶睿自掏腰包,先后去山东潍坊、江西景德镇、安徽东至县、辽宁丹东县、四川成都等5地,做了4年调研。养猪需要技术,饶睿就跑到四川农大请教专家,直接说自己想养猪,但没有技术。饶睿本来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但教授们态度都非常好,还连连夸赞:“一个藏族小伙子有这样的想法,可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