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明在寺院调查杂志发行状况 摄影:罗布
结缘西藏
1968年,还在读初中二年级的张晓明就下乡到江苏苏北农村插队,六年之后,作为工农兵学员,她到了南京师范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读了中文系。1976年7月,在“到边疆去,到西藏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个分配口号的感召下,一个弱不禁风的江南女子与那一年同届毕业的491名同学一起,报名去西藏,而那一届全校毕业生总数是498名。
而去西藏的名额只有3个。经过校方的千挑万选,作为年级文艺部长的张晓明最终和另外5名同学去了西藏,被分配到“西藏师范学院”(即现在的“西藏大学”)正语系,教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文学概论等与中文相关的所有课程。
在圣地从事“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业,让张晓明很自豪,不仅是因为70年代末在“西藏师范学院”读书的很多孩子,现在都是西藏各地、县,甚至是自治区的一些干部,更因为8年青春奉献高原,令她一生的工作、事业都与西藏结下了不解之缘。
把一个真实的西藏告诉世界
后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编辑期刊的经历,让张晓明熟悉了编辑业务,这也让她在参与创办《中国西藏》杂志时得心应手。
张晓明回忆说:“创刊的时候,也就是87、88年,正值西藏发生骚乱,这实际上是西藏工作的一个转折。当时达赖喇嘛流亡国外已经30年,他调整了在国外搞分裂的一些策略和手段,开始到西方世界游说,他办的刊物不停地散布有关西藏的种种谎言,谋求‘西藏问题’的国际化。而那个时候,国内还没有一本关于西藏的涉外刊物。”
也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中国西藏》杂志便有了一种责任与使命——把一个真实的西藏告诉世界。
《中国西藏》杂志创刊后,很快有了反馈:美国加洲的一位读者来信说,“《中国西藏》杂志,给美国这个由神话和谎言禁锢的环境中送来了一股受人欢迎的新鲜空气……”
还有一位读者说:“我想直率地告诉你们,目前在美国,能了解今日之西藏发生的事情的人并不是很多的,你们经常发表的那些朴素的反映西藏高原普通人和生活的文章和图片,将有助于消除那些视分裂主义宣传为真理的人的曲解和歧义。”……
杂志创刊十周年时,阿沛?阿旺晋美和热地参加了纪念座谈会,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热地作了重要讲话:“把一个真实的西藏告诉世界。”这是对杂志的定位,也成为《中国西藏》杂志办刊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