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末假日版 > 假日访谈
翟跃飞:在艺术创作上不断求变
 
邓中华   发布时间:2011-09-17 08:50:00   来源:中国西藏网周末假日版

  1979年,17岁的翟跃飞在山西大学艺术系攻读油画专业。经过四年的寒窗苦读,1983年,刚刚大学毕业的翟跃飞毅然决然地选择去了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西藏工作。

  如今,他虽然已经回到北京,心却一直留在西藏。9月10日,“在西藏不在西藏”翟跃飞个人画展在京举办,展出的34件作品全部是其结合自己在西藏的经历有感而作。近日,中国西藏网记者独家专访了这位斯文、朴素的画家。

翟跃飞
翟跃飞

  记者:您为什么要选择大学毕业后去西藏呢?刚到西藏有何感受?

  翟跃飞:在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正好赶在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历史阶段。当时,中国的画风由过去文革时期的政治宣传画逐渐改变成为画西方现实主义题材。那个时候,西方画法的风潮席卷全国。我当时特别渴望通过自己的画笔去表现西藏的艺术气息。1983年,我怀揣着满腔热情进藏。在那里,西藏的宗教、文化、建筑、寺庙里的壁画和唐卡带给我强烈的视觉震撼,更让我感动的是那些不远千里磕长头到拉萨大昭寺朝拜的藏传佛教信徒们。那时,我经常跟随韩书力等人到西藏的各个地方去采风写生。我在西藏待了15年,去过西藏的每一个地方,对那里特别有感情。

  记者:请您解释一下这次画展为什么起名为“在西藏不在西藏”呢?在这些作品中,您最满意的是哪几幅?

  翟跃飞:我从1983年入藏到1998年调回北京工作,这次画展中有15幅作品是我这15年在藏工作中创作出来的,而另外19幅作品是1998年到2011年从写实的创作理念中得到了一些积淀,从西藏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吸取了很多养分有感创作。

  在这些作品中,我最满意的莫过于《手印》、《仪式》系列作品。晒牛粪,是在西藏随处可见的一种劳动,藏族农牧家庭的妇女晒牛粪是平时日常家务劳动的一部分。牦牛是食草动物,而且牦牛吃东西是只会吃干净无污染的东西,不会乱吃食物,所以牛粪是很干净,用途很多的一种东西。它可以用来取暖、做饭、砌墙、砌灶台。

  《手印》上的牛粪墙是我托在西藏的朋友们从拉萨、那曲等地的农牧民生活的地方收集起来,这其中可以有拉姆、卓玛、央金等妇女留下的手印。朋友们收集到给我托运到北京,我就做成了这样一种具有仪式化、日常性、社会性的装置作品。它是一种现成品艺术,整幅作品有6米长、2米高。我想透过这幅作品表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西藏的自然风光与人之间达到的一种和谐,最终提倡一种人人参与环保的理念。

  《仪式》系列有很多幅作品,其中作品包括云、雨、舞蹈、牧歌、朝圣等。藏族人有信仰是因为有了宗教,在生活中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像是在做一种仪式。在我眼里,藏族人的生活中都带有仪式感,很美、很有节奏感。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画《仪式》,画了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吸收了壁画的色彩,唐卡等多种画法。

  藏族人的仪式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那种仪式,而是抽象的,是蕴藏在生活中的仪式,是每个人内心的一种仪式。

  如今,在中国民族博物馆工作的翟跃飞依然在忙碌着。他告诉记者,从西藏回来后他不断思考着。在他看来,艺术就是要不断创作,而不能简单的描绘和描摹。离开西藏画西藏才能更好地获得灵感,从之前那种视觉震撼的艺术创作转变成如何才能更好地表现西藏,怎么样更具有艺术感染力,追求一种圣地心灵的瑜伽效果,达到一种人和神的和谐,有一种超脱的理念是他现在所要体现在作品当中的目标。

  “现在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不能只局限于创作西藏题材的艺术作品,还要涉及到其他少数民族的作品,但无论是绘画题材涉及到哪一个民族,变化和创作是我在艺术道路上所要追求的。”翟跃飞说。

  画家简介:

  翟跃飞,1962年生于山西原平,1983年毕业于山西大学艺术系,1983年至1998年在西藏工作、生活15年;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博物馆画家。

(责编:沁芳)

  
  最新评论
  相关链接
   说两句吧
姓名:  城市:  手机:  邮箱:
所有评论谨代表网友意见,中国西藏网仅保持中立       
 
 
假日推介
西藏旅游
海外视角
博    客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