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龙 摄影:冯登宁
孙晓龙是个喜欢思考的年轻人,无论何时何地,在他的心里都会泛起各种感触。那些久远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他眼里都是“鲜活的、流动的”。
九月的北京,天空深邃而蔚蓝。站在张自忠路附近一家咖啡馆的二楼,孙晓龙指了指窗外,“我就在这附近的胡同里长大,两三岁开始涂涂画画,后来慢慢就开始跟着专业老师学画了。”
没有悬念、没有转折,这个1983年出生的北京小伙子从学会握画笔开始,就向着这条艺术之路前行了。
高考时,一心想考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孙晓龙遇到了人生的第一个挫折。“知道没有被录取,专业老师比我还难过,当场就哭了。对我来说,心理落差也比较大。家人曾劝过,实在不行别画了,但还是支持的成分要多一些。”随后,在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系里,孙晓龙专心画了四年画。“大四那年,学院组织我们去云南写生。我和几个玩得来的同学向老师申请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沿着茶马古道向前走。”
那几天的行走,在以后的日子里被孙晓龙一遍又一遍地想起。“我们去的时候,刚好遇到了藏族同胞在过‘转山节’。朝拜完后,一群人围在一起赛马、荡秋千、跳舞,中间摆了一口冒着热气的大铁锅,藏族汉子过来就拽着袖子邀我们一起喝酒、吃肉。”他端起桌上的可乐喝了一口说,“我是从小在大城市里长大的,向往这种‘门前有水,背后有山’的生活,也没见过人跟人之间可以这么没有距离,感觉非常自在。”
孙晓龙作品:《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