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元是地道的北京人,却喜欢对别人说,“到我们拉萨来看一看吧,这里有蓝天净土、成群的牛羊、还有我们纯朴的藏族亲人。”
2006年3月7日,在北京客运段已经工作了26年的王长元被任命为青藏铁路京藏车队队长。此后的三年多时间里,他在北京与拉萨间往返了一百多趟,这段刻骨铭心的工作经历,也成了他一生的财富。
王长元(左)与列车长交流
从来没有“掉过链子”
王长元还记得五年前的7月1日,开往拉萨的列车从北京首发,铁道部副部长胡亚东曾对他说,这趟车交给你们了,你们一定要交出好成绩!
“在这条铁路上运行,遇到的困难太多了,又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担任车队的首任队长,肩上的责任很重大。我是一名老党员,这是交给我的任务,我一定要完成好。”王长元说,在重重困难下,带好这支服务队伍是首要任务。
正式通车前,针对路上可能会发生的情况,车队做过上百条预案,同时要求大家了解西藏的历史、地理。经过五年的实践,积累了在高原上安全运行的大量经验,也培养出了一大批“站起来能讲话,坐下来能写作,抡起胳膊能干活”的优秀工作人员,他们成了旅客心中盛开在天路上的格桑花。“按老百姓的话来说,我们从来没有掉过链子。”王长元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我们“西藏人”都有高原红
由于常年在北京与拉萨间往返,强光的照射、血管的反复收缩与扩张,在王长元的脸上留下了明显的高原红。都离开拉萨一年多了,他脸上的高原红仍没有消退的迹象,他笑着说,“嗨,我们‘西藏人’都这样。”他已经把这当作了这些年工作留给自己的最好印记。
王长元与同事们经历了通车初始的艰难,摸索着前行。在他看来,再苦也要重视旅客与全体工作人员的健康,再难也要为旅客提供最好的服务。有空闲了,他就会坐下来跟旅客聊天,有旅客身体不适,不习惯车上的饮食,他会细心地叮嘱餐车工作人员提供其他食物;有旅客第一次来北京旅游,他会介绍景点、北京小吃;遇到来北京求医治病的旅客,他会帮忙联系医院,如果时间允许,就直接送他们过去…… “旅客遇到困难了,我们就要尽量去帮助他们解决,这就是我们的工作。”
京藏列车从运行起,就配备了用藏文书写的各种标志牌,使用藏语进行广播,所有的乘务员也都接受了藏语培训,能跟藏族旅客进行简单沟通和交流。在京藏车队的一千多个日夜里,王长元几乎把自己看成了西藏人,在沟通中,他与许多藏族同胞都成为了朋友,他说, “如果能有再一次选择的机会,我还会义不容辞地再回到西藏。”
这是习惯也是责任
在位于北京客运段二楼东侧的办公室里见到王长元时,他正戴着眼镜整理一份材料,办公桌上零散地摆放着一些书籍、文件,左手边有一套3本的“北京客运段纪念京藏T27/8次旅客列车开行五周年”丛书。他抚摸着红色的书皮说, “书是今天才送过来的,我还没来得及看呢。但是这五年,真不容易啊。虽然我现在回到段上工作了,但还是喜欢关注西藏地区的天气变化,平时爱找拉萨车队的乘务员聊天,值班送车时也愿意到拉萨的车上看一看。真是习惯了。”
青藏车队是北京客运段旅客列车运行时间最长、运行条件最艰苦的车队,这条架起了藏汉民族团结桥梁的天路,充分发挥了 “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迄今为止已安全运行了1400万公里,运送旅客525万多人。“说实在话,我们确实也感到自豪。”
如今,王长元返回北京客运段担任副段长一职,繁忙依旧。两次想要前去采访,他都在忙碌的工作中,一次是7月1日S2线由观光游览为主转型为以公共交通为主的路线,另一次是7月3日,北京到泰州的T215/T216次列车的开通。
在这三天时间里,他基本没有怎么休息好,在从泰州回来的火车上,匆忙打电话过来“我九点多就能到北京,你随时可以过来,别耽误了你的工作。”但当我问到工作强度这么大,会不会太累时,王长元说,“自己上车去,心里踏实。就是想把工作干好,是我的习惯,也是我的责任。”
(责编: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