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末假日版 > 假日访谈
听老人讲述沉淀在皱纹里的历史
 
孙加顺 贡桑拉姆   发布时间:2011-07-10 08:50:00   来源:中国西藏网周末假日版

  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记忆。

  关于西藏的很大一部分记忆,就沉淀在无数藏族老人深深的皱纹里。每一道纹,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那么,就让我们走进历史,重寻过去数十载发生在普通藏庄里的故事吧。

阿琼老人站在自家院子中
阿琼老人站在自家院子中 贡桑拉姆/摄

  阿琼老人

  堆龙德庆县通嘎村阿琼老人虽已年近七旬,却神色清爽,精神矍铄。在他家整洁敞亮的客厅里,阿琼老阿爸聊起他这大半辈子的经历来。

  “七八十岁的老人们都知道,西藏和平解放前,我们只希望少缴点税,看到讨饭的人就会想到自己穷困的生活,不要以讨饭过日子。当时只有这样的期盼,其它的从未有过任何奢望,也不能拥有什么幸福可言。像现在的生活,是那个年代没有办法想象得到的。”

  阿琼回忆说,西藏和平解放初期,当地百姓对政策不了解,曾经 担心生活会更加贫穷;民主改革分到土地的时候,大家又担心一年耕不完这么多的土地,将来粮食多了放在哪里。直到地里有了收成,却不用上交,也不用交税,可以自己消费,亲身体验这样的大转折,阿琼和所有百姓一样,“更多的是感到惊讶和吃惊”。

干净整洁的客厅
干净整洁的客厅 范登科/摄

  同样让阿琼佩服的是,政府把原来“三大领主”的土地、牲畜、房子都分给普通老百姓,但并没有让未参加叛乱的以前的“财主”们吃亏,而是按照党的赎买政策,将他们的财产作价买下,发放给翻身农奴。

  后来,让阿琼惊喜的事情可是接二连三:低矮、脏乱的土屋换成了崭新宽敞的安居房,煤油灯换成了太阳能灯,大棚蔬菜代替了单一的“老三样”(萝卜、白菜、土豆),牲畜犁地换成了农业机械化,牦牛驮运变成了汽车跑运输,原来放牧务农的孩子进了学校,原来老无所养的老人们有了老龄补贴,晚年生活舒心而安逸……

噶多老人
噶多老人 贡桑拉姆/摄

  噶多老人

  在堆龙德庆县羊达村嘎多老人68年的记忆里,现如今是他生命中所体验过的最自由、最富足、最幸福的年代。老人说,在他的一生中,有三次重大的变化让他终身难忘。

  第一次是1959年,西藏全面实行民主改革,世代为奴的嘎多和乡亲们翻身获得了自由,自己成了自己的主人,“那种感觉就像鱼儿入水一样”。除了自由,嘎多家还第一次分到属于自己的牛羊和土地,这可是以前做梦都想不到的事。由此,生活,真正的生活,便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破土萌芽了。

  第二次是1980年代初,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理论实践在西藏落地生根。嘎多回忆说,从1980年开始牧区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农区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这对人们积极性的调动,“像牛儿看到了无垠的草原”。

  “党中央还对西藏的发展,提高群众生活给予了许许多多特殊政策。群众们高兴得没有办法用语言来形容,浑身都是奋斗的劲头,生活的改善可是大跨步的。”嘎多老人说。

  第三次是2006年前后,“社会主义新农村”理念的提出与实践,让百姓们感觉整个社会环境、现实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安居工程的实施,改善了百姓的住房条件。如今,嘎多老人所在的羊达村550多户群众全部住进了安居房,独家独院,面积均为300-400平米的两层楼,门窗大,光线好,院子里有自来水,种满了花。

噶多老人在开满鲜花的院子
噶多老人在开满鲜花的院子 范登科/摄

  政府还拨出专款为农户修建了单独的牛棚,有院子、有房顶。“连牛棚、羊圈的条件都那么好,如果放在旧社会,我们平民百姓是住不上这么好的房子的”,嘎多的语气从沉重转为轻松,“以前的农奴主住的房子也都没有像我们现在的住房条件好,党和政府对我们老百姓太好了,给了我们太多的扶持和帮助……”

  生活越来越好,新变化越来越多,让苦尽甜来的老人们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可老人们心里却十分清楚:正是共产党的队伍进西藏,打破了桎梏千年的人身枷锁,帮助咱们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同全国人民一起,奔向那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

  “只可惜自己的岁数太大了,幸福来得太突然而又太不容易了,我们很珍惜今天的生活。”这是经历过今昔生活的老人们常常谈及的感受,他们也时常告诫晚辈们学会珍惜,学会奋斗,学会回报社会……。

  (责编:阳光)

  
  最新评论
  相关链接
   说两句吧
姓名:  城市:  手机:  邮箱:
所有评论谨代表网友意见,中国西藏网仅保持中立       
 
 
假日推介
西藏旅游
海外视角
博    客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