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松村,位于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南,被誉为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最近在媒体上大放异彩的原因是村民们自导自演的话剧《农奴泪》备受好评。带着崇敬的心情,我们一行五人来到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村落。
村口立着标志牌。村里的房屋并不崭新,可布局齐整,路面干净,路边映入视野的是藏式的屋顶,农家的院落,还有家门口正哄着孩子的阿妈啦。
村子中央是新盖的村委会办公房,一栋二层小楼。楼前的地面还没平整,楼西侧是被早年间作为“历史陈列馆”的茅屋,在茅屋前,村里规划的面积超过一千平方米的第一党支部展览厅建设项目正在施工。
尽管是周末,街上却难得见到年轻人。在豌豆粉加工厂和克松村蔬菜种植大棚里,我们找到了答案。
多年前,豌豆粉加工厂老板达瓦次仁已经获得青年致富能手的称号,勤恳好学是他的致富法宝。达瓦老板的儿女们如今也都长大成人,却各有抱负:儿子洛桑贡嘎从西藏军区特种大队进入昆明陆军学院;女儿从学校毕业,目前正在复习考公务员。
村西头的蔬菜种植大棚培育的无公害蔬菜已经开始销售,主要市场是距离村子不远的泽当镇,也就是山南地区行署所在地。
克松村的技术员在大棚工作 范登科/摄
在大棚里,技术员洛桑卓嘎和巴桑正在给瓜棚除草。村里半年前专门组织年轻村民去拉萨堆龙德庆学习蔬菜大棚培育技术,然后按年薪聘他们为技术员,负责这个集体所有的大棚基地的实际运营。
技术员白玛戴着一顶黑色的帽子,躬身从大棚里钻出来,他所负责的瓜棚里的西瓜已经快销售完了,行情不错。二十多岁的他也是村里组织培训的受益者,他希望以后可以建自己的大棚。
在克松村服务了三年的村支部副书记“村官”张晓波向我们介绍说,村里投资了三百万元建这个大棚基地,七十来个大棚部分开始收获,当季的西瓜已经以较好的市场价在泽当开卖,等全部大棚开始种植,预计四五年即可收回成本。
从他自信的眼神中,我们看出,这只是个开始。
半个世纪前,克松村的青年们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与智慧,打破了身上数百年的精神与封建农奴制度的枷锁,开始了民主改革的征程;而今,思想更先进、观念更开放、与祖国内地和世界潮流联络更紧密的当地的青年们,正以无畏、果敢的心态,瞄准社会发展前沿,不仅从思想上,更从精神上,为这片藏地的新发展前景夯实着最有说服力的根基。
从民主改革到勤劳致富,再到科学发展,只有思想上的解放,才有精神的再生、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我们希望把真实的感受传递,并由此相信雅砻这片热土的明天会很灿烂。
(责编: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