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北京中华民族园 易东莹/摄
“妈妈,给你!”烈日当空,在北京中华民族园里,来自青海玉树的仁增卓玛小朋友拿了一块红彤彤的西瓜,转身递给了她的保育老师。
卓玛与她的17名小伙伴,都是玉树地震后被接到北京来上学的孤儿,他们中最小的今年8岁,最大的10岁,他们都叫保育老师“妈妈”。
“六一”儿童节,这18名玉树孩子由老师带队走进中华民族园参观游览。他们穿着黄色、红色的藏族服装,一路蹦蹦跳跳,欢声笑语不断。虽然这些孩子经历过不幸,但是他们看起来似乎与一般的孩子并没有很大的区别,同样的爱玩、爱闹、爱笑,同样的天真烂漫。
孩子们在看藏族舞蹈表演 易东莹/摄
他们就像一个个欢乐的小烟花,一点燃,就会爆发出五彩斑斓的快乐。中华民族园藏族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为他们表演藏族歌舞,孩子们一边看一边交谈:“啧啧,真漂亮!这个我也会跳!”工作人员的表演结束以后,孩子们迫不及待从座位上蹦跳下来,走到舞台,不顾烈日当空,也不管大汗淋漓,热热闹闹地跳起了属于自己的欢乐锅庄舞。
簇拥着中华民族园里的讲解员,孩子们边说边笑,来到羌族博物馆,在这里,中华民族园的工作人员为孩子准备了解暑的饮料和西瓜,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我也要学拍照 易东莹/摄
小小摄影师 洛桑阿铁/摄
这时候,媒体记者和摄影爱好者有机会与孩子们有了进一步的交流接触。孩子们似乎对装着长镜头的相机非常感兴趣,一直缠着摄影爱好者说:“可以给我看一下吗?就一会儿。这个看起来好像不错。”得到允许后,孩子像模像样地举起相机,瞄着取景窗,连连按键,咔嚓咔嚓……这些孩子用自己的角度诠释着这个成年人的世界。
保育老师在一旁看着孩子们在玩闹,不时提醒他们注意安全,及时跟上游览队伍。这位来自北京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的老师告诉记者:这些孩子大部分是在去年6至9月间被送到北京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的。玉树地震后,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将102名玉树孤儿接到北京,开办了“玉树百名儿童休养营”。在休养营闭营后,年龄较小的孩子被安置在海淀外国语学校一年级读书。学校专门配备了保育老师照顾孩子们的日常起居,学习方面除了教授文化课以外还开设了藏文课和藏族文化课。
保育老师说:“孩子们初到北京时,可能因为刚刚经历过灾难和失去亲人的痛苦,也可能是到一个新的地方还不习惯,总是眉头紧锁,脸上也很少看到笑容。志愿者和我们一起想办法,通过跳舞唱歌、做游戏、做心理辅导,孩子们的脸上才渐渐恢复了昔日的笑容。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孩子们的藏语没有忘,汉语水平提高了不少,英语、数学也学得不错。”
来北京的这段时间,孩子们的个头长高了,体重增加了,笑容渐渐在脸上绽放。到了今天,看到他们,在中华民族园里,热热闹闹地快乐畅游,还加入傣族泼水节,近距离观看唐卡、黑陶、木碗等藏族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不得不感叹小孩真是人间的精灵,在成年人看来再重的苦难,也压不住他们那份好奇的童真、感受快乐的童心。
或许天灾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了旁人不易察觉的伤害,但是起码现在他们是快乐的——有许多爱他们的人、有安全的居所、有很好的学校、有专门的老师、有年纪相仿的小伙伴、有喷香的饭菜、有漂亮的衣服,社会都关注着他们的成长……
这些孩子长大以后,或许他们会感怀身世,或许他们也会在人生路上磕磕碰碰……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留在北京,还是回到家乡,或是去到更远的地方,他们都会感激这些陪伴他们一路成长的爱。
(责编: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