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末假日版 > 假日访谈
莫树吉:35年西藏情
 
冯登宁 邓中华   发布时间:2011-05-07 08:50:00   来源:中国西藏网周末假日版

  他有一个藏族名字叫扎西达瓦,他先后两次进藏,在那里生活工作了18年,前前后后,已发表有关西藏的新闻及文学作品约240万字;他是新西藏的建设者、见证者,也是记录者、颂扬者;他灵魂中骨子里镌刻着西藏的印记。面对记者,他满怀激情地倾诉了自己终生难解的西藏情结。他就是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记者——莫树吉。

莫树吉接受记者采访
莫树吉接受记者采访 邓中华/摄

  35年前,即将从广州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毕业的莫树吉,写下《立志务农决心书》,毅然提出自愿加入“大学毕业当农民”的队伍。在听说西藏条件最艰苦也最需要人才时,激情燃烧的他又提出了要到西藏当农民。就这样,他成为了中山大学第一位进藏当农民的大学毕业生。此后,他在西藏一待就是12年。这个决定在今天谈起来,依旧让莫树吉热血沸腾,“在那个时候,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无论如何,西藏我是去定了。”

  结缘西藏:走进章马村

  至今,莫树吉还清楚地记得,他走进西藏工布江达县章马村成为一名挣工分的农民,是在1976年12月7日。第一天的劳动就给了莫树吉一个下马威,队里安排他和同来插队的广东小伙子吴建新与女社员们一起积肥,要把乱石窝里的肥土送到地里。两人虽然是农村孩子,可在南方来回运送东西都是靠扁担挑的,哪里会背东西,尤其还要学会倒掉背筐里的东西,因此常常把肥料倒在自己的头上和脖子里。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细心的村民手把手地教他们倒肥料的方法,并用帆布给他们缝了件外套,让他们劳作时套在外面。为了让他们晚上睡好,还给他们缝制了厚厚的草褥子。

  从进村那天起,章马村的村民们就完全把他们当成了一家人。那时的章马村,生活非常艰苦,物资短缺、粮食不够吃,看不到报纸、听不到广播,文化生活极其单调,村民平时只能用鸡蛋换点辣椒、盐巴做调味品,用少量青稞、小麦换些酥油回来吃。但即便是在这样的境况下,哪怕是装在藏袍里的一把炒青稞、一块奶酪,几颗干果,村民们也会在劳动间隙中抓出来给莫树吉等人吃。那时吃肉是一件很奢侈的事,队长知道他们很久没吃过肉了,就趁他们不在家的时候亲自背去一只山羊并把它宰杀了。事后,他一脸疼爱地对他们说:“扎西达娃、扎西尼玛,你们好好吃啊。”这让莫树吉和吴建新顿时泪流满面,等队长走后,他们便将这些羊肉再分给村民,大家一起吃。

  八十多岁的达觉老人和他老伴送来的鸡蛋、队里给的牛奶、酥油……这一桩桩往事,让莫树吉感受到了藏族同胞给予的温暖与甜蜜,也让他逐渐懂得了民族大家庭的情谊。正是当年的选择,让他从此投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也有了一个让他难以忘怀的世界,章马村从此成了他魂萦梦绕的第二故乡。

  记录西藏:挚爱的广播生涯

  在章马村当了近两年农民后,莫树吉被抽调到县里工作。不久以后,又被调往拉萨市有线广播站当记者,再不久,又被调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西藏记者站。这之后的几年,他一直奔走在西藏各地,“从我当上广播记者那天起,就把广播看成是我的前途、我的事业、我赖以报效祖国、报效乡亲父老、报效藏族人民的‘用武之地’。西藏的七十多个县,我跑了五分之四,只有极少数的没去。”

  因为西藏地广人稀,很多地方那时又没有电,广播显得尤为重要。当时西藏记者站只有莫树吉一名汉族记者,但他深刻体会到了藏语广播的社会效应及影响。他走村串户,深入到藏族百姓生活中,用笔和话筒记录下他的所见所闻。不管是藏族人民创造的悠久历史文化,还是幸福的新生活,他都迫不及待地把一切记录下来,通过广播传递给听众。当采写的稿子、记录的声音从广播里传出来时,曾感动过不少人,也激起了不少人对西藏的向往,更为人们了解真实的西藏提供了很多宝贵的资料。

  1988年,莫树吉离开了工作、生活了12年的西藏,返回内地,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连记者站当副站长。离开西藏时,他对领导说,“我随时可以再去西藏工作” 。

莫树吉与女儿莫桦
莫树吉与女儿莫桦 邓中华/摄

  报恩西藏:六年援藏期

  200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一个援藏名额,初衷未改的莫树吉没跟家人商量就直接报了名。虽然体检发现心脏有问题,但他甚至写下血书,表达自己义无反顾地要求进藏的决心。“我这次援藏,完全是一种报恩,我要报西藏人民之恩,也是替我爱人了结心愿。”

  莫树吉的爱人曾在拉萨一中当老师,因为身体原因形成了习惯性流产,前后四胎都未能保住。当年的藏族校长在听说莫树吉爱人再次怀孕后,就没有安排她上课,而是转到办公室担任行政工作。等她身体状况稳定一些后,又让她回内地保胎生产,直到女儿一岁三个月才回到西藏。在听说孩子没有人带时,章马村妇女队长将自己的女儿领来说:“让我的孩子到拉萨给你带孩子吧,只要她能给你照顾好孩子,让你多写点报道,多宣传西藏,我们在广播里能听到扎西达瓦的名字,我们就心满意足了。”虽然最后因为女孩年龄太小而没有长期给他们帮忙,但这连挚友亲朋也难以做到的事,藏族百姓做到了。“我的女儿是党给的,也是藏族人民给的,对于藏族人民,我有感不完的恩,道不完的情。”

  本来援藏一届是三年,在台里同志的挽留下,他又留了三年。莫树吉笑着说,援藏是一个人做牺牲,全家人做奉献,真正是“四子干部”——垮了身子、亏了妻子、误了孩子、对不起老子。但只要自己身体允许,台里需要,就要好好干下去。

莫树吉一家合影
莫树吉一家合影

  感知西藏: 笔耕不辍

  随着时间的流逝,莫树吉的西藏情结越来越深,他觉得自己完全被西藏感化了。在他看来,这块神秘且神奇的土地,感动了他,也成就了他,不仅给了他思想上的历练,而且使他的事业结出了硕果。“我离不开西藏,因为有了西藏,我才有了这笔财富。”

  “在我看来,西藏的神秘和神奇完全可以用‘感化’这两个字来概括。先感后化,感而化之!化即是变,是由表而里、由浅而深、由形而神地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改变。当然,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西藏。”因此,他建议从事涉藏工作的年轻人应该去西藏生活一段时间,切实地感知西藏,会有更多的收获。

  如今,退休了的莫树吉计划在七十岁左右完成十部作品,在持续完成《真人高玉宝》(已出版)、《国人高玉宝》、《我与高玉宝》这三部作品之后,接下来的七部全部与西藏有关,包括长篇报告文学《我的西藏》三部曲、以散文为主的作品集《心在西藏》、讲述新闻背后故事的《西藏新闻碎片》、纪实文学《我的村庄我的家》,以及传记《我傻乎乎地活了一辈子》。

  莫树吉是个闲不住的人,他说,“退休后继续工作,也是在尽自己的社会责任,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就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个人简介:

  莫树吉,汉族,高级记者。1976年大学毕业后进藏工作12年,其间当过插队青年和新闻记者;1988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西藏记者站调到中央电台大连记者站工作;2001年再次以援藏干部身份进藏工作6年,担任过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等职务;2009年9月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记者岗位上退休,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责编:阳光)

  
  最新评论
  相关链接
   说两句吧
姓名:  城市:  手机:  邮箱:
所有评论谨代表网友意见,中国西藏网仅保持中立       
 
 
假日推介
西藏旅游
海外视角
博    客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