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地处三江之源,演员以柔美的蓝色展现青海的“水”之美 易东莹/摄
排练间隙 易东莹/摄
“姑娘们,快点快点,从舞台两侧碎步出来。”伴随着欢快悦耳的音乐,导演的声音从扩音器里传出来,响彻北京天桥剧场。
这是大型歌舞剧《玉树不会忘记》的排练现场。
来自青海玉树州民族歌舞团和中央民族大学的演员、编导忙碌得像蜂房里的蜜蜂。他们各司其职,在练功房、化妆间、舞台、后场和观众席之间来回穿梭作业。
坐在观众席的中央,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院长、歌剧的总导演苏自红一边拿着麦克风指导着排练,一边对记者说:“这出歌舞剧的主角是藏族‘老阿妈’和她的孙子‘小达哇’。老人是一本写满历史的书,而小孩则是我们的未来和希望,所以我们特意选取了‘一老一小’两个人物作为主角来表现青海的大美大爱……”
苏导演还不住地说:“排练持续了两个多月,但是时间太短了,非常紧张。”
为了纪念“4·14”青海玉树地震一周年,玉树州委、州政府主办了这出大型歌舞剧,玉树州民族歌舞团承担了演出的重任。近60位来自玉树州的演员在北京排练已经两个多月了。
玉树州民族歌舞团演员饰演的“小达哇”与“老阿妈”正在排练“补羊皮袄”选段,右为普布永措 易东莹/摄
“小达哇”和“老阿妈”在江边戏水 易东莹/摄
普布永措,来自玉树州结古镇,是主角“老阿妈”的扮演者之一。从早上9点一直到下午6点多,作为玉树州歌舞团舞蹈队队长的她一直忙里忙外,从服装分配到安排演员,再到自己舞蹈部分的排练,几乎没有闲下来的时间。
对于一直跳民族舞蹈的普布来说,这次现代舞的表演也算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普布需要用肢体语言来讲述一个藏族老阿妈的故事。
到北京两个多月,普布说自己非常想家,每天都给家里人打电话。普布亲历了“4·14”大地震,刚开始排练的时候,她总要掉眼泪,“特别演到第三场描述大地震来临后,满目疮痍,‘老阿妈’在废墟之中急切寻找‘小孙子’的时候,我的眼泪就止不住刷刷往下掉。演一次就哭一次。”
扎西向记者展示美丽的康巴服饰 易东莹/摄
扎西曲忠,也是来自玉树州结古镇,1990年出生,是一个活泼可爱又不失稳重的小姑娘。她进玉树州民族歌舞团还不到一年,是歌舞团里面的小字辈。
记者见到她的时候,她在化妆间里等着领服装,正拿着苹果手机在发信息。演出临近,小字辈的她心情是否紧张?她眨了眨大眼睛,纠正记者的说法:“不能说是紧张,是兴奋!辛苦了两个多月,终于能够正式上台表演了。”
扎西主要负责一段“废墟”里的舞蹈。因为排练日程很紧,她根本没有时间出去玩。见到记者,她饶有兴趣地问起天津与北京的距离、问起了西单和王府井、还问起了北京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来她还与记者讨论起了苹果系统、佳能相机,甚至眉飞色舞地说起了港产片《古惑仔》里面的“陈浩南”和“十三妹”……
问她想不想家,扎西说:“我是一个比较独立、乐观的人。困了就在原地打个盹,饿了就在原地吃个馒头,渴了就在原地喝口水。家里人都挺好的,只要知道家里人好好的,我就不会太想了。”
(责编: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