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藏历新年用品 图片来源:西藏文化网
新年食品“卡塞” 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她,索朗卓玛,还有一个好听的汉族名字——海燕,是个半藏半汉的“团结族”。在她40来年的生活里,有着太多藏汉民族相融的影子,不只是生命、血液,从昌都来到拉萨工作多年,还有着藏文化在不同地域间的交流与融合。
她,德吉,10多年前在老家日喀则还有另一个名字“松必”,意思是“家里第三个女儿”。10岁来到拉萨之后,亲戚给她改了个带来“幸福”的名字——德吉。80后的她,去年迎来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成为了“新妇”,挑起了一个新家庭女主人的重担。
对以上两位生活在不同年代里的普通主人公来说,藏历新年从她们出生一刻起,便成为记忆里每年最隆重的一个节日。
藏历新年是西藏诸多节日中的一年头一个节日。这段时间,高原上的人们会以最奔放的心情、最精心的准备、最美好的祝愿庆祝新年的到来。按照习俗,提前一个月,人们就开始为迎接新年忙得团团转了。
藏历新年前一个星期,记者如约来到索朗卓玛家。此时她已经在洗衣机旁呆了2个小时,忙着给全家清洗衣服、被单。她笑着说,由于今年春节和藏历新年相隔一个月,所以对她来说一点也不省力。春节前做过的打扫,现在又得打扫一次,没法偷懒。看来风俗一旦形成,便成为人们生活里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每个藏族家庭都是这样迎接了藏历新年的头等大事:对家里每个角落彻底清扫,给人里外一新、喜气盈门的感觉。
当然准备新年食品和供品也是必不可少的事情。索朗卓玛将各种“卡塞”端出来,让我品尝。“我们可没等到过年才开吃。尤其是小孩子,什么时候想吃,就吃了。”谈笑间,她回想起小时候和家里姐妹们过年炸“卡塞”的场景,经常各邻居还会过来帮忙。
现在,大部分拉萨家庭准备年货,只需要冲赛康里走一遭,就能买全了。“不仅是方便了,而且年货品种也多了。”索朗卓玛说,小时候只有过年才能吃到好吃的,所以每天都盼着过藏历新年。现在日子好了,至少在想吃好吃的时候,不需要等到过年了。在这一点上,或许也少了对曾经过年的激动。
不过对德吉来说,这算是个好消息,虽然她比起同龄人来说,已经能干不少。每年藏历年前拉萨舅舅家就会叫上家族的女性们聚齐,准备炸“卡塞”。她已经参加了好几年,这些手艺她掌握得很好了。而自家则每年都要制作过年用的青稞酒,听她说起里面的各项程序,头头是道。于是,像这样的手艺,在家族内得到了传承。
今年是她嫁入新家庭第一次过藏历新年。每年过藏历新年,她最期盼的还是新衣服。“穿上新藏装的那一刻,会真的觉得新年来了。” 今年的新衣服也有小变化。德吉兴奋地说:“今年做的是一套牧区常穿的藏式袍子,跟拉萨藏装不一样。”
有一些习俗,因为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内容和形式也变得不一样。索朗卓玛说,以前过年时,要在家里厨房墙壁上画出象征龙神的蝎子图案。新年里,要给楼顶四角换经幡。而现在因为住楼房,这样的习俗有些就省了。
在她记忆里,过年最累的就是母亲。小时候很多东西在市场上买不到,只能靠自己准备,因此准备年货就相当辛苦。初一凌晨,妇女们一夜未睡就要去河边、井边背水,还要给全家准备新年第一餐“滚颠”——一道用红糖、奶渣、糌粑、人参果等放在青稞酒里煮成的羹。现在,作为家里女主人的她,已经告别了很多的辛苦,很多依旧会照习俗去准备,但毕竟时代的进步,物资的丰富,让她省了许多劳累。
在德吉的记忆里,很多新的过藏历新年的方式伴随着她的成长,慢慢变得平常。比如,三十晚上,全家就会围坐在一起看藏历年新年电视晚会。今年过年前她与婆婆一起买了副藏式对联,她说小时候农村家里一般会画“古恰”,即用糌粑画上宝伞、金鱼、宝瓶、妙莲、右旋海螺、吉祥结、胜利幢、金轮等八吉祥图,而城里的这种方式也很喜庆。当然,还有放鞭炮、给压岁钱等春节习俗,如今也变成了藏历新年小孩子们最期盼的项目。
(责编: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