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已至,许多大学生们都已经与家人团聚。然而,出于各种原因,仍有一部分未能回家的大学生们留守学校。对于家乡远在西藏的在京藏族大学生们更是如此。
北京师范大学藏族大学生珠曲邓巴江措从初中开始就在内地西藏班上学,他来自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由于回家路途遥远,一直到上大学都没有回家过藏历年。这个春节已是他在内地过的第十一个春节了。
来自林芝地区八一镇的尼玛拉由于“赶不上藏历年就不回家了”的原因,也选择了在内地留校度过春节。
记忆中的藏历新年
记忆中的藏历年
藏历新年是藏族同胞诸多节日中最盛大的一次节日,不论是盛产青稞的藏南沃土,还是牛羊遍野的藏北草原,生活在世界屋脊上的藏民族,在过新年的时候都会以独特的形式,除旧岁,迎新年。2011年藏历新年是公历3月5号,与春节相隔1个月。
即使已有十一年没有回家过年,珠曲对于小时候过藏历年的记忆还是很清晰。
“我们分大年和小年,吃的东西都不一样。”珠曲饶有兴致地告诉记者,“小年煮含有肉、奶渣、草本植物等多种辅料的‘古突’粥,喝的时候必须喝九碗。用面粉做团子,往里面塞入纸条,每人发一个,掰开来看里面写了什么吉祥的话。然后把剩下的面粉用来沾拭身体,象征驱除身上的病魔与秽气。在大年的时候,每人发一个羊头,外加四五块头羊肉和6个面饼子。”
珠曲还说,在大年初一的清早,家家户户都在房顶挂经幡,然后去转山祈求平安,结束后便会一起唱歌跳舞。“小时候非常期待过年,自己家里过完了不过瘾,还会跑去隔壁村子亲戚家继续过年”。
而北京大学藏族学生尼玛拉的家乡在西藏林芝地区八一镇,相对于阿里地区的过年习俗,也是不尽相同。
“我们做的‘帕吐’个头很大,里面包着辣椒、石头、木炭、羊毛等宝物。吃到不同的宝物也代表着不用的寓意,辣椒表示嘴如刀,石子预示心肠硬,炭预示心黑,羊毛说明这个人心肠软。”
尼玛拉告诉记者,从大年初二开始,亲朋好友开始相互登门拜年。客人和主人一见面就会祝福对方“扎西德勒”,互相赠送哈达,然后主人会端来“切玛”,客人用手捏一点切玛里的青稞和糌粑撒向空中,祈敬天神、地神等,之后再捏一点放在嘴里。接着主人还会提着青稞酒和酒碗,请客人喝酒。但是为表尊重主人,客人必须三口一杯。
在北京过新年
漫漫长假如何过
问及长达一个月的假期会选择何种方式度过,珠曲告诉记者,他安排的非常充实。除了学校给安排的勤工助学岗位,出身师范专业且自身藏语水平不错的珠曲还会提前过一过当教师的瘾,“我会教一个研究生学习藏语”。
在京藏族学生群体中有一本名为《学子》的杂志,旨在为藏族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全面的平台用以共享资料、展示真实生活状态、探讨使命与未来。作为《学子》杂志主编,珠曲还要在寒假期间编审稿件、设计排版,“希望能赶在藏历年前做出新一期的内容”。带着红色帆布帽,穿着红色羽绒服,那种大学生独有的额动感、活力在珠曲身上充分地散发着。
尼玛拉则非常腼腆,他谦虚地告诉记者“前两年的学业荒废了”,准备利用假期充电学习,调整状态。“虽然我还有一些迷茫感,但是大方向已经明确。计算机专业我会继续学习下去,争取学到真本领回家乡。”
问及是否看春晚,珠曲说,“看春晚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不看就觉得错过了什么一样”。尼玛拉更喜欢看赵本山的小品,“在爸爸的影响下,春晚小品节目我都会看。”
藏族同胞血液里的那种热情奔放一直流淌着。平日里,在京藏族大学生经常聚会,每周都会唱着民歌跳起锅庄。寒假期间,虽然人数少了很多,但留京藏族学生们会选择不一样的方式进行娱乐。各个学校之间的“串门”、宿舍小宴会、打篮球……丰富多彩的生活充实着漫漫假期。
(责编: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