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末假日版 > 假日访谈
觉嘎:当雄草原走出的作曲博士
 
冯登宁   发布时间:2010-11-13 08:37:00   来源:中国西藏网周末假日版

作曲家觉嘎
作曲家觉嘎 摄影:冯登宁

  北京的初冬已经有了几分寒意,就在这样一个上午,记者在中央音乐学院对面的一个书店门口见到了提着一大包图书的作曲家觉嘎博士。

  觉嘎在很多人看来就是一个传奇,从当雄大草原上的一个小牧童,成为了我国第一位获得音乐硕士学位、音乐博士学位的藏族作曲家。

  而二十八年前,他还不过是粮店里的一名临时工,看起来就像你在那个年代遇到过的任何一个普通藏族小伙子。

  但那时他的心里却始终酝酿着一个巨大的梦想——成为一名真正的音乐家。

  怀揣梦想的小牧童

  1963年出生的觉嘎,童年的记忆里填满了青青的草原,奔跑的牛羊,嘹亮的牧歌,豪放的果谐,捡牛粪,采蘑菇,围着炉灶读书念字……

  他是个懂事的孩子,还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在草原上放牧。八岁的时候,附近的三个生产队成立了一个小学,他成为了一名小学生,在学校里学藏文读写、简单的加减乘除、唱歌跳舞。家里忙的时候,他就回去帮着放放牧,学也上得断断续续,此时的他还不知道,这个上学的机会给他以后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不同。

  十三岁那年,当雄县宁中区(现在的宁中乡)要组建一支当地的业余文艺宣传队,读过书的觉嘎和另外五名伙伴一起被选中去西藏师范学院学习音乐。那时,他开始学习笛子演奏。两年后,他们回到当地,自己培训了一批新的成员……三年后,宣传队解散。他们六个人,有两人回去做了牧民,两人去了信用社,一人做了小学老师,觉嘎成了粮店的一名临时工。但他不甘心就这样与自己喜爱的音乐世界渐行渐远,于是,所有的空闲时间都被他用来刻苦练习。1982年,他顺利地考上了西藏艺术学校。从此,觉嘎踏上了以音乐为职业的人生道路,一步步走近自己的音乐梦想。

  求学路上的奋斗者

  考进西藏艺术学院的第二年,因为师资的缘故,学校安排他到四川音乐学院借读。觉嘎这时一边学习笛子,一边就开始有意识地学习作曲。一节课两块钱,在八十年代初期,那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他说,“我们那边缺少教乐理、作曲的老师,我得学”。但就是这两年的借读时间,为他今后学习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5年,觉嘎回到了西藏艺术学校并提前一年毕业,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在这期间,他又有了几次到四川音乐学院进修和学习的机会。每一次学习结束后,他都会回到学校,继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用在教学实践中。

  1993年,觉嘎考入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李忠勇教授攻读“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硕士学位。2002年他又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师从贾达群教授,继续攻读“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又以优秀的成绩进入了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觉嘎是求学路上的一个奋进者,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让人为之感动。他说,希望自己的求学经历能给年轻人一个启示,能激励他们,引导他们更理性地坚持自己的梦想,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追求极致的作曲家

  坐在我对面的觉嘎看起来既儒雅谦和,又不失真性情,谈起自己的音乐作品来,时而眉飞色舞,时而又不免叹息。

  2003年新加坡华乐团举办了一个西藏题材的音乐会,他创作的大型民族管弦乐《阿吉拉姆》是此次音乐会的委约作品,当年的九月份在新加坡首演。按照当初的设想,他会带一名打击乐手(同时敲鼓和钹),两名藏戏唱腔演员过去,但因为“非典”的原因,未能成行。这部作品在演出后,由于其特异的魅力,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好评。但听到主办方寄回的CD,他觉得还是有不少遗憾。 “没有办法使用藤条做成的弯形鼓槌,敲起来的弹性不足,灵活度不够,中间的唱腔部分也只能用乐器来代替了。这样就显得味道不足了”。这个遗憾在2005年“上海音乐学院作曲博士音乐会”的演出中得到了弥补,一切都按他当初设想的进行,既保留了传统藏戏的原汁原味,又添加了新的元素,这种新颖的形式与演绎,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与喜爱,对传承藏戏艺术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宣传效应。

  但这并不是他最满意的一部作品,早期的《谛辩》和后来创作的《集廓》,《轮回》等作品,从意向到创作手法上都有了新意,将传统音乐与现代表现手法结合在一起,这都是一种尝试,这种尝试觉嘎到现在仍然觉得很有意义。虽然现在有一些作品没有合适的演奏机会,但他愿意从智慧、文化的层面继续进行探索,做听凭内心感受的音乐,任情感和灵性在音乐中激荡流转。诚如贾达群老师所言,“这个藏族青年作曲家有着极其聪慧的心智和敏锐的内心听觉”,他有属于自己的坚持,也有天然禀赋,这将是他走向成功的一种必然保证。

  民族文化的传承者

  1995年觉嘎硕士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当时,学校希望他能留校任教。在拿到派遣证的那瞬间,他忽然有了一种茫然感,学习了这么多年的音乐,但对自己民族的音乐却知之甚少。对一个始终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来讲,这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因此,他毅然放弃留校工作的机会,转身回了拉萨。一边为培养作曲方面的藏族音乐人才,一边开始研究自己本民族的音乐。他的举动,也曾受到过一些质疑,但更多人对这个敢于担当,有责任心的年轻人心有赞许。短短几年时间内,他就培养了不少学生,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走出来。至今,提起教过的学生,以及和学生们在一起的时光,他都满眼的笑意。

  从读博士开始,觉嘎就更加有意识地去做与藏族传统音乐有关的研究。他在论文《西藏传统音乐的结构形态研究》,在200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涉及到了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艺术学、藏学等诸多领域。这样一项研究,作为藏族人,他有一定的优势,同时遇到的难题也很多,这又是一个没人去深入研究过的领域,因此有必要去将这个研究进行下去。为了完成这一研究,他查阅了大量文献,也数次往返于拉萨与上海之间,走访了大批学者、艺人,最终完成了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研究西藏传统音乐结构形态的学术论文。

  在递给我这本论著之前,觉嘎先拿出笔在书中改正了两个错别字,从这个小细节,不难看出觉嘎的严谨之处。在谈话中,他尽量用平实、简单的语言来形象地向我表达自己的音乐理念、人文理念。他说,“我的愿望很简单,就是做遵循自己内心的音乐、做经得起推敲的研究、做忠于职守的好老师。”

  没有玄妙的理论,没有无端的推脱,与智者对话,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作为一个有着清醒意识和独立思考的音乐家,觉嘎老师必然会创作出更多有民族特色又具备国际水准的作品。

(责编:卓嘎)

  
  最新评论
  相关链接
   说两句吧
姓名:  城市:  手机:  邮箱:
所有评论谨代表网友意见,中国西藏网仅保持中立       
 
 
假日推介
西藏旅游
海外视角
博    客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