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末假日版 > 假日访谈
郑堆:西藏文化之旅从这里开始
 
王晓春   发布时间:2010-11-07 08:21:00   来源:中国西藏网周末假日版

郑堆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郑堆

  郑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他不但潜心孤诣地从事藏学研究,还曾多次带领中国藏学家代表团赴欧美等地展开学术交流。对于普罗大众而言,郑堆先生最近出版《这里是西藏》一书更不啻一道西藏文化的精致美味。而这本书,也被收录进丛书《西藏文化之旅》中,成为这席西藏文化的饕餮盛宴的一部分。这套丛书包罗了西藏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宗教历史、建筑古迹等知识,而通过《这里是西藏》,我们便可以管中窥豹,以见这套丛书魅力。

  将历史、地理、文化、艺术、宗教、科学、生活……方方面面的知识抽丝剥茧,娓娓道来,这便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里是西藏》。

  十月底的阳光依旧温暖而灿烂,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颇有“春暖”的感觉。在这样一个下午,记者来到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在郑堆副总干事的办公室拜访了忙碌中的他。

  关于著作:写作手笔专业,风格如话家常

  各种图书资料在郑堆的办公室触目皆是,对自己的这本新书,作者坦言,他把这看作是一个介绍西藏和自己家乡的好机会。将文化精心调配,推陈出新是“西藏文化之旅”丛书的主线,《这里是西藏》当然也不例外。

  “这里是西藏”,非常亲切的几个字,不像“西藏概说”之类的名词一本正经得令人望而生畏。这种风格也源自于作者介绍西藏这样一个纯粹的愿望。“西藏是我的家乡,”郑堆说,“但这对不同的人来说,西藏会是不同的概念。他们可能会想到雪山、雅鲁藏布江、藏北无人区、阿里等不同的地方。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一本书想要毫无遗漏,那是‘不可能的’。” 

  而这本书的出彩处便在于它独特的文化气息。对此,郑堆解释道:“比如我家乡江孜有藏传佛教不同教派和谐共处的白居寺、1904年抗英遗址的城堡等等,这种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就是我们需要凸显的……”诸此种种,不一而足。

  图书市场上西藏的图书众多,一本新书想要取得成功也是一种挑战。谈到优势,郑堆认为,整套书都是由学者来执笔,“我们做出来的风格比较严谨,没有道听途说内容。叙述也力求明白如话。”

  翻开这本书,记者发现这的确是一本文图并茂的读物,详实的文字与几百张美图相得益彰,质感的纸张与版式,无不体现了作者的真诚与制作的精良。相信这样一本书,不管是对专家学者,西藏文化的爱好者,还是想要了解西藏的普通观众来说,都是适于阅读的。

  传统VS流行:宗教线上生存 传统奠定流行

  关于西藏,有太多的认知来自宗教,如寺院、转经筒,种种民俗都带着神秘的色彩。对此,郑堆给我做了正本清源的介绍,他说,宗教是西藏文化的一部分,历史上的西藏文化有“大五明”和“小五明”等几类,其中的“大五明”包括声明(语言学)、工巧明(工程学)、医方明(医学)、因明(逻辑学)和内明(佛教)五种,宗教文化只是其一。而现代西藏文化更加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对文化来说,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此言信矣。

  宗教作为一种传统延续到现在,必须要面对如今的信息时代。信息时代已打破了人们既有的生活常规。过去常说家书抵万金,现在收发Email不过信手拈来,短信操作可以转瞬完成。这种现实社会的演变将会怎样影响宗教世界呢? 

  对于这个问题,郑堆说:“寺庙里手机几乎人手一部,汉语英语被很多人掌握,手机与网络都出现了藏文界面,僧侣们能更快地了解世界,这会引起思维方式的更新。新传播方式会影响传统文化,新科技把物理世界展示在人们面前,进而影响佛教已有的宇宙观,新知识与宗教理论中的世界的相互启发,有利于更好的理解经书里的概念。善用网络这把双刃剑,传统文化的繁荣是能够期待的。”

  西藏不但有千余年的文化积淀,近年来有西藏文化开始风靡内地乃至海外。不论是西藏风的影视音乐作品,还是“去过西藏吗?”成为年轻人口头常见的问候,正象征着一股关于西藏的流行风潮正在形成。原因何在?郑堆说,这因为国内外有很多人希望了解西藏文化。一个在青藏高原上繁衍生息族群,创造出那样一种神奇浓郁的又有宗教色彩的灿烂文化。这些元素令人无比惊奇,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一句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的箴言,道出了根本所在。

  对此,我深以为然。两地文化从来就不是彼此隔绝的,我们的互动是由来已久的。从唐代文成公主进藏开始,西藏就与内地展开了层层深入的交流,后世朝代绵延不绝。两地佛文化的交流是首当其冲,比如内地的藏传佛教名山五台山香火旺盛。这自唐宋以降留下来的传统亦成为近日西藏风流行基础。

  
  最新评论
  相关链接
   说两句吧
姓名:  城市:  手机:  邮箱:
所有评论谨代表网友意见,中国西藏网仅保持中立       
 
 
假日推介
西藏旅游
海外视角
博    客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