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廖东凡,藏学家、西藏民俗学家和民间文艺家。1938年1月8日出生在湖南省宁乡县横田村。1961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远赴世界屋脊西藏高原,从事群众文艺工作和民间文化考察二十四个春秋。先后在北京、拉萨、香港、台北等地出版藏学和西藏民俗著作三十余部(含合著),其中《西藏民间故事》获全国民间文学一等奖;《雪域西藏风情录》获珠穆朗玛文学奖,上个世纪90年代脍炙人口,极为畅销,是了解西藏民风民俗的佳作;《世界屋脊上的神话和传说》获2005年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
藏戏的假面具 来自百度图片
戴面具演戏的剧团,在现今世界上恐怕为数不多了,但西藏的藏戏,依然保持着古老习俗。据我所知,藏戏面具可分四种:即温巴面具、人物面具、神怪面具、动物面具。
“温巴”可以译成“蓝面具”或“戴蓝面具的人”,一般由五至七个男演员扮演,他们是开场时的技巧表演者,结尾时的集体舞蹈者,剧中的猎人和渔夫扮演者。首席温巴,由戏师或最有威望的演员担任,每场戏演出前,用一种快速的调子叙说剧情,称为“雄桑”。
“温巴”戴蓝黑色大面具,眉眼、嘴巴带着神秘的笑,前额饰金色日月,两颊贴黄色短须。传说藏戏创始人唐东杰布,在娘肚子里呆了八十年,头发胡子都白了还生不下来,妈妈只好吃蓝染料催生,所以一生下来,满脸蓝黑,跟染缸里染出来的人一般。藏戏艺人认为“温巴”的面具,便是仿效唐东杰布这副模样制作的。
还有的藏戏剧团,“温巴”戴白色面具,称“白面具剧团”,形成比蓝面具早,演出风格更加古朴。山南地区乃东县的“扎西雪巴”、琼结县的“宾顿巴”,便是白面具流派的,历史极为悠久。剧团里扮演“温巴”的演员家里,必须喂养腹毛很长的山羊,并且伺候得很周到,隔几天洗刷一次,使羊毛雪白洁净。宰杀后,用羊皮制成面具,长长的腹毛刚好垂在颌下和肩头。当地艺人也用唐东杰布怀胎八十年的传说,作为制作面具的依据。但他们不承认唐东杰布的妈妈吞吃了染料,因此落生时脸面不是蓝色,而是白须白发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