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巴古堡 来自昵图网
内地的风已温暖得几近妩媚,岗巴的风却依然料峭。
公路是修在喜马拉雅山北坡高高的山脊上的。车在公路上行驶,一排排的峰峦犹如海面上的波涛一般扑面而来。西方的天空蓝得透明,几朵云块悬浮在那里,被阳光照得发亮,每当汽车爬坡时,直似要开到那里面去。因为在这一瞬间,面前一片空阔,天空似乎就在前面一米远的地方,伸手就能抓住。难怪人们说,这里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一座古铜色的古城堡出现在眼前。这里就是岗巴了。
上个世纪初,在这座城堡下有过一场惨烈而悲壮的战斗。1903年6月,大英帝国远征军少校荣赫鹏率兵200人,以谈判为名进入岗巴(当时称干坝)。西藏地方政府派兵700人赶赴岗巴设防。岗巴军民凭借火铳、弓矢、大刀、长矛和石头等简陋武器,与手持洋枪、洋炮的英军展开了浴血奋战。“日不落帝国”的远征军一路杀来,满以为这次征服也像他们已经熟悉了的印度洋暖湿空气一样温润轻松,不曾想刚刚翻过山来,就遇到了刚烈的抵抗。岗巴军民的鲜血,染红了城堡,染红了城堡下的土地。
如今的古堡脚下,驻守着一支被誉为“雪山红旗”的部队。在写着“雪山红旗永放光芒”大标语的营门口,一下车,我们便立刻感受到岗巴独特的风。风,从喜马拉雅山北坡下巨大的谷地吹来,充满粗犷,雄性十足,干燥得抓一把仿佛沙沙作响,尖利得如同一柄柄刀子般可怖。
同行的日喀则军分区的同志介绍说,岗巴是“生命禁区”,这里海拔高度平均4810米,缺氧50%以上,险恶气候使生物生存弥艰,寸草难生。上世纪60年代,为运送物资的需要,上级为部队编制了几十匹骡马,可它们到岗巴不久,就先后倒下。70年代,上级又为他们配备了几十头牦牛,谁知两三年内,牦牛也一头头地死去。80年代,官兵们高兴地迎来了性能良好的高原型解放牌汽车,这些钢铁机器同样没能抗过这里的严冬,最终变成了一堆堆废铁。只有这支边防部队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坚守在几乎杳无人迹的边防线上。
一队战士在古堡下训练,脸上浓浓地涂抹着高原紫外线的色彩。战士们年轻的眼角,竟然已经刻下了高原风的纹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