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末假日版 > 印象西藏
央珍:阳光下的冥想 寻找灵魂归宿
 
央珍   发布时间:2010-12-19 08:20:00   来源:西藏旅游

磕长头的藏族人
磕长头的藏族人 图片来自中国旅游网

  越过镂空如意莲花格子窗,我站在窗前往外看,看了很久。远处耸立着一座高压线塔。我把塔翼上悬挂的电瓷瓶想象成寺庙建筑上的风铃,有风的日子,它们会发出清脆的响声。不一会儿,我感受到迎面掠过的清风,带着酥油茶的气息。那架冷冰冰的钢铁视野屏障,这时就被一种柔软的目光穿透,背后的事事物物宛如溪流般舒缓。然后,格子窗中间的那朵莲花也散发出淡淡的香气。

  目光由近放远。越过铁塔,越过疏朗的电线,再越过远处挂着经幡的藏式小楼,还有一大片低矮的白杨林,我的目光可以落在对面的贲布日山。七月的山已经变成墨绿,别的季节它是褐色的。我喜欢它的任何颜色。在它第二峰的峰顶,有众多舞动的经幡,因为距离太远,我分辨不出经幡的五种色彩。我知道每个礼拜三,山上便缭绕着青青的桑烟。那时候,山是活的,彩色的。

  贲布日山,翻译成汉话就是宝瓶山,它的形状很像一只宝瓶。宝瓶又是我们民族的八大吉祥物之一。拉萨周围所有的山峰都是用吉祥八宝命名的,有莲花,有海螺,还有双鱼等。从天空俯瞰,落雪的日子,所有这些山如同盛开的八瓣白莲,红山顶上的布达拉宫就成了花蕊。

  很多次,我想到过,有一天自己死了,天葬好呢,还是火葬。若要天葬,自己的灵魂可以随着鹰鹫在天上飞翔,从高空俯视自己的家乡。要是火葬,我希望把骨灰撒在贲布日山上,自己就可以静静地守望这座圣城。那样,我可以看到拉萨的每一座寺庙,每一座民居,还有大昭寺八廓南面零乱街巷里隐藏着的赤江大院。

  我在那座古老的院落里出生,在那里长大,又从那里离开拉萨。那院落最早的主人是一位有名的经师,不过,他没有带走我们称为“央”的精气。他把阅读书籍的嗜好留在了古宅,把拉萨城的故事也留了下来。我是在前人无声的诵经声中,在柔和恬静的蜡烛下读完仓央嘉措的诗歌,看完《红楼梦》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拉萨,夜晚常常停电,窗外传来的只有狗叫声或稀稀落落的雨声。坐在家中看书,思绪永远会被书中的人物牵着走。合上书本,眺望满天星空,你可以在群星中找到属于仓央嘉措的星宿,可以梦想自己什么时候也写个故事。于是,在十八岁那年,带着迷蒙的文学梦,带着经师无声的祝福,考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就读。之后,陆续又有一些少男少女,离开赤江大院,进入了清华和西藏大学。赤江大院,这座古宅继续延续着求知的传统,不断培养出读书人,他们也不断地走出去,远离故土。

八廓街上的僧人
八廓街上的僧人 图片来自中国旅游网

  大学毕业后,我又回到赤江大院。开始触摸它开裂着缝隙的方柱,感受包着铜皮的木梯上的脚步声。于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我手中的笔下出现了短篇小说《万字的边缘》、《晒太阳》和散文《拉萨有条八廓街》等。短篇小说《无性别的神》写了一个旧时代的少女在特定环境中的情绪和心态。这个特定的环境就来自赤江大院和拉萨周围的寺庙。不少朋友说,这个作品凝重、深邃,弥漫着浓郁的藏文化的气息和意境。是的,赤江大院本身就是一种气息和意境,是我灵魂依托的地方。我是在那里得到启示,决定顺着《无性别的神》写下去。作品以一个旧时代少女的视角,尽量客观地描写西藏的人事与风貌,以此阐述我个人对往昔西藏的认识。几年后,有了后来的同名长篇小说,接着就有了二十集电视连续剧《拉萨往事》。我认为,任何文学作品的创作和阅读都是回忆与缅怀,我的小说是在往事力量的推动下完成的,是在赤江大院安谧的陈年气味儿里展开的。

  像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巴黎之于海明威一样,八九十年代的西藏曾经是国内一些青年作家心目中的文学圣地。西藏历史文化的独特和博大,造就了上个世纪末的西藏作家群。后来,不少作家离开了那里。文学失去了神灵的庇佑,文学生涯也就终结了。之后,我也离开了西藏。但是我坚信,所有这些出走的人,从来没有忘记过西藏。西藏在我们的梦中流淌。梦醒过来,胸口是针扎的疼痛,一种可以享受的疼痛,犹如玛尼石,经过镌刻,那石板便附上了灵魂。

  现在,我每年回到拉萨,都要一个人去赤江大院。石墙下静静地坐着一位晒太阳的老人,他盘腿吸着鼻烟,身边的石板地上蜷缩着一条毛茸茸的黄狗。二楼的回廊下,一个穿着黑袍红衬衣的农村妇女在侧身织氆氇,却听不到任何响声。他们从来不问我这个冒昧的闯入者,也从不朝我身上打量,也许从我身上他们闻到了老赤江的气息。我走到雕有万字的下马石边,轻轻触摸它坑坑洼洼的石身。当年,赤江活佛在这里上马下马,后来我们在这石头上洗衣洗菜,它的旁边是一口水井。如今的大院已经接了自来水,那口老井的木盖上摆满鲜花。下马石也成了花台,上面养了一盆黄色的卓玛花。我沿着包有铜皮的木梯上到二楼,站在幽暗的回廊里探望我家的花窗,又走到铺着阿嘎土的三楼大阳台上。阳台上也摆满鲜花,还有大大小小的陶罐。我背靠着宽宽的护拦墙,闭上眼睛,希望听到古人的诵经声,希望闻到浸染着藏香的旧经书的味道,还希望遇见往昔飘忽的身影。众多的身影中有一位是十多年前离世的舅舅。我舅舅曾经是色拉寺的一名僧人,他的一生都梦想着远游朝圣。

  自己微微阖上眼睛,我的想象出现了吗?似乎有,又似乎没有。眼前所有的景象都是飘浮着的。现在,我从炎热的北京,想象自己拉萨郊外凉爽的新家。从宽敞的新家,越过远处的高压电塔,又遥望贲布日大山,站在山上回望我往昔古老的家——赤江大院。

  它会不会也像别的古宅那样,消失在不断新建的水泥房屋中?将来我的灵魂还有归宿吗?

  作者简介:

  央珍,藏族女作家。1963年生于西藏拉萨。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藏学》杂志编辑部主任,曾任《西藏文学》编辑、副主编、西藏作家协会理事、西藏青联常委。其短篇小说《卍字的边缘》曾获得“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1997年,长篇小说《无性别的神》获得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少数民族第五届文学创作骏马奖”,并被改编为二十集电视连续剧《拉萨往事》,该作品为藏族文学史上第一部由女性完成的长篇小说。另有散文、藏学论文等多篇发表。所创作文学作品被翻译成英文、匈牙利文等出版。

  (责编:伊一)

  
  最新评论
  相关链接
   说两句吧
姓名:  城市:  手机:  邮箱:
所有评论谨代表网友意见,中国西藏网仅保持中立       
 
 
假日推介
西藏旅游
海外视角
博    客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