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八廓街 来自百度图片
拉萨是座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布达拉宫举世闻名,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布达拉宫脚下的拉萨古城是什么样子?八廓街是城内最古老最繁荣的一条街道,正是这座千年古城历史文化的精髓所在,它原汁原味地留存了岁月的记忆,述说着雪域圣地的传奇,藏族人称之为“圣路”。
八廓街与“八角街”
造访过拉萨的朋友,没有不知道“八角街”的,其实“八角街”的称呼是音误。在藏语中,“八廓”是“中转经道”的意思。围绕着大昭寺,有三大转经道,八廓街是其中的中转经道。日久天长,望文生义,甚至以为八角街是因为环形街道有八个角了。其实,八廓街环形路是由八廓东街、八廓南街、八廓西街、八廓北街组成。这四条路都不是很直,其中两条有明显的弯折,所以八廓街的轮廓大致是个六角形。
公元7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供奉王妃赤尊公主从家乡尼泊尔带来的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下令在卧堂湖修建大昭寺,同时在湖边四周修建了四座宫殿,与嫔妃臣民移居宫殿并亲自监督大昭寺工程的进展。四座宫殿即为八廓街最早的建筑。大昭寺建成以后,朝拜的游僧和信徒逐渐踏出一条环绕大昭寺的马蹄形小径,这就是八廓街的雏形。后来寺院周围陆续修建了18座家族式建筑,为远道朝圣的信徒或商人提供住宿地。
15世纪后,大昭寺成为佛教传播的中心,周围相继出现僧人宿舍、宗教学校、小寺庙建筑,众多信佛者迁居大昭寺周围生活,街上逐渐出现了大量民居、店铺、旅馆、手工作坊等设施。随着大昭寺宗教影响的加深,佛教徒们相信,以大昭寺为中心顺时针绕行为“转经”,表示对供奉在大昭寺内释迦牟尼佛像的朝拜。这种仪式满怀虔诚又自然而然,全不费周章,转经的人流每每在黄昏达到高峰,令八廓街甚至整个城市变得格外庄严又充满生气,形成独特的宗教民俗风貌。
藏族历史文化的全景记忆
无论是走马观花的游客,流落至此的旅人,还是磕长头远道而来的信徒,只要一走进八廓街,就能立即感受到此地曾经的非凡岁月。以大昭寺为中心,不远处就是昔日的驻藏大臣衙门,围绕着贵族院落,大大小小的喇嘛庙、清真寺、酒馆、店铺错落其间。往日的记忆没有消退,这里成了抵御时光的净土,吆喝着的康巴汉子依旧皮肤黝黑,身裹藏袍,与商人笼袖摸指作价,而两颊紫红的小喇嘛不知是从哪个年代里走出来,在顶礼膜拜的信徒前停步,又很快消失在巷陌中。
“旧的东西像金子一样珍贵。”八廓街上的一家尼泊尔百年老店“夏帽嘎布”的店主热特那·古玛·吐拉达哈说。100多年前,他的曾祖父从尼泊尔王国骑马越过喜马拉雅山,来到西藏做生意,在八廓街开了这家古玩店,经营菩萨塑像、唐卡、经书等特色商品。而事实上,八廓街“旧的东西”也并非全盘保留。八廓街过去狭窄泥泞、路面凹凸不平的小巷早已不复存在,但传统的街巷风貌、环形格局则保存相对完整,街心有一个巨型香炉,昼夜烟火弥漫,周边老式藏房建筑得到了保护,商铺场地进行规划后,在热闹繁华之外,又考虑了空间设施的合适宜人。
而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曾经经常下榻的地方,街角一幢精致的黄房子,已经成了以这位活佛情诗中的“玛吉阿米”命名的藏族文化餐厅。这幢看似并不起眼的黄色小楼,却有着不平凡的历史典故。在藏区,崇尚白色是藏族人亘古不变的习俗,民宅、村居墙壁都以白色粉饰,而只有寺庙、活佛的驻锡地和高僧大德的寓所才有资格“身披黄色的外衣”。这里的大厅供奉着威仪轩昂的强巴佛像,四周墙面上悬挂着奥地利著名探险家哈瑞亚于70多年前在西藏拍摄的采风照片。朴拙或是摩登,在浓郁的民族韵味中经过了时光的熔炼,八廓街像是用宝石镶成的。即便在今日,铁路和航班早把拉萨拉到了家门口,但对于还未踏上过八廓街的人们来说,这里依然充满了奇特承诺和神秘暗示。而曾徜徉于此的幸运儿不会反对:无论醒着或睡着,它都应该出现在梦幻之中。
(责编: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