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尼石刻 来自百度图片
西藏是一个充满石头的世界。尤其在西藏的中部,满眼皆是灰褐色或灰白色的石山,绵延不绝的砾石滩,以及从石头风化而来的沙土。
这片石头的世界并非悄无声息。人们千百年的行走和劳作,改变了高原的面貌,使之由外在于人的地理景观,转变为与人的生活、生命及幻想密切相关的一种存在。在藏族人看来,自然景观与其中的山石草木、飞禽走兽等各种事物,并不是与人的精神相对立的无生命的存在,它们会以灵魂寄居的方式与人产生联系。某个人,某个家族,甚至某个民族的灵魂,都会与大地上特定的地点或生物密切相连,并以其作为寄居体。例如在著名史诗《格萨尔王》里,北方的魔王鲁赞将他的四个灵魂分别寄放在一个湖泊里,一棵树上,一头野牛和一条小鱼身上。后来,格萨尔王用宝物分别识破了这四个寄居体,终于杀死了魔王。
山石也是灵魂重要的寄居物。由于神灵的寄居,石头便有了神性。早在考古学所说的石器时代,细石器工具、石砌建筑、石棺葬等,便标明了高原古文化的特征。迈进文明的门槛之后,第一代王者聂赤赞普居住的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就是一座建在石山顶上的石砌城堡。如今在藏区,以石头为材料的民居、寺院、宫殿、庄园、堡垒以及各种石质的宗教象征物仍然比比皆是,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在道路两边和山口垒起的石堆。
藏族人把这样的石堆看成战神的城堡,要在上面插长箭等武器,以及动物的头颅、骨骼和毛发,作为献给神的祭品。这些石砌的物体与同样颜色的石山、石崖、石洞紧紧嵌在一起,既相异,又相像,构成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景相衬映的景观。高高耸起的立石被认为是支撑天穹的柱子、固定大地的钉子,因而也被用来代表神灵和家庭的力量——“这里的实质思想仍然是‘高度’、‘升高’或‘竖立’的同一观念,真实高度并不计算在内。与石堆和圣山相联系的神分别叫做‘山顶上的神’、‘地神’、‘男神’或‘战神’,它们同样也占据人的头顶、肩膀、坚强的头盔和屋顶上。”
石刻是藏地石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遍布高原的大小石头,因为有了图画的附着,而从灰色的地理环境中凸显出来,成为人与自然对话的标志。
西藏石刻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的一个盛夏。当时,吐蕃王朝第32代赞普松赞干布为选择新的王都,来到拉萨河畔。当他下河沐浴时,见水中放出灿烂之光。光芒投射到一块岩石上,显出六字大明真言:唵、嘛、呢、叭、咪、吽。即刻犹如彩虹降临,在对面岩石上显出观世音、空行母和马头明王诸佛身像。松赞干布得此吉兆,遂于拉萨河谷建立新城。从此,石刻便成了西藏最常见的艺术表达形式,成为藏族人独有的一种心灵语言,而玛尼石则成为高原精神生活的宣泄和信仰驱动的产物,世代生活在高原的藏族人通过玛尼石,把自己内心精神的活动用一种物质的形式记录下来,以让它存留于天地之间,为后有目共睹的珍贵精神财富。
(责编: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