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能歌善舞,其歌舞在祖国大家庭中自成体系,异彩纷呈。藏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藏族人民个个都是优秀的民间舞蹈家。他们精湛优美的舞蹈技艺来源于西藏这块特殊而广阔的土地。自出生起,藏族人民只要会说话就会唱歌, 会走路就会跳舞。在西藏,民间舞蹈源远流长,它们在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不断汲取营养,然后茁壮成长,逐渐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藏族民间舞蹈主要有卓、堆谐、囊玛、波、果谐、等等。
“堆谐”是流行与雅鲁藏布江一带的歌舞。“堆谐”舞动作轻松、情绪热烈,类似于我们现在跳的踢踏舞。它演出不受人员、场地限制,因而成为广泛普及的舞蹈。跳“堆巴谐”时,头顶要顶着一碗水,基本动作是前倾、侧身、后昂、拧身踏步、前划手、后甩手等等。“堆谐”舞蹈主要分为“拉萨堆谐”和“堆巴谐”两种。拉萨堆谐细腻、内敛、轻盈、曼妙;而堆巴谐则粗犷、豪放、活泼、热烈、激情。
“囊玛”已有悠久的历史,因这种歌舞过去经常在布达拉宫的内室的地方演出,所以得名“囊玛”,因此也可以称它为室内歌舞。“囊玛”的表演者多为女性,表演“囊玛”时,要歌舞结合,以歌为主。“囊玛”的歌曲多是表达出歌颂爱情,赞美家乡,抒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的思想感情。囊玛的舞蹈动作比较简单,多抬脚、甩手、踏点步,但却在举手抬足之间散发出高贵典雅的气质。人们朝拜寺院,寺庙僧人表演羌姆之后,群众便自发跳起“谐”舞来,男女围城圈,女随男唱,然后顺时针起舞:三步一点,三步一跟,三步一端,一退一收,松腰松胯,双手臂挥袖,节奏由慢到快。大家欢快地载歌载舞,赞美家乡、歌颂爱情,场面盛大。
“波”在藏族的舞蹈种类中,“波’’类型的歌舞艺术可谓是整个西藏歌舞中的一大亮丽的风景线。至今仍然流传着“曲巴波”歌舞以及“斗波”歌舞,“曲巴波”具有民间祭祀性质,而“斗波”则具有游戏性质。还有“波参冬”狂舞,“扎年波冬”乐舞,其内容可谓是丰富多彩,美不胜收。
“卓”是藏语对舞蹈的泛称,现在一般指锅庄,日喀则等地区,是一种腰鼓舞。藏族人民在跳舞时用一种带有长鼓把的圆鼓横插在身后腰带内,让鼓竖在左腰。还有一种形式是在腰上和左大腿根部绑上两条鼓带,将圆鼓固定在腰的左边。过去,可不是任何时候都能欣赏到“卓”舞,只有在迎接达赖喇嘛、班禅大师时,人们才能有幸欣赏到这种优美动人的舞蹈。而如今,藏族人民人人都能欣赏到它,因为它已经成为了民间喜庆节日舞蹈,藏族人民通过它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与赞美。
藏族民间舞蹈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西藏舞蹈中,很多动作都是来源于藏族人民平时的生活、劳动,并由此形成了带有不同地区不同特征的舞蹈。比如农区的主要生产活动是播种、收割、打场等, 果谐中的“双拉手”和“单手外甩”直接来自播种和收割动作。卓果谐中的“绕袖手”和“上下打手”则是从农区藏民们挤奶和赶羊动作中提练的。
藏族民间舞蹈中,也蕴含了很多宗教信仰的内涵。佛教对西藏影响至深,佛教从印度传入西藏,逐渐演变成了喇嘛教。藏族舞蹈动作中带有上身微向前的动作,这个动作来源于藏族人民对于宗教的崇尚与信仰。
在过去,藏族农奴地位是低微的,他们见到领主都要恭敬从命,连头都不能抬起来,所以舞蹈动作中也有弓腰、松垮、上身微微向前倾斜的特征,这一动作特点则与悲惨的农奴压迫制度有关。除了宗教信仰,这些被强制的礼仪习惯久而久之也体现在舞蹈动作上。
西藏是歌舞的海洋,藏族的歌舞是雪域高原的一株高贵美丽的雪莲。藏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创造了一段段经典舞蹈,让世人在惊叹于他们舞蹈动作的精湛和优美之时,也看到了藏族人民生活、劳作的美好画卷。神秘的雪域高原,厚重的文化积淀催生了西藏歌舞艺术,而西藏的歌舞也让这片广阔美丽的土地煜煜生辉,璀璨夺目。
(责编:凌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