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健的骏马备上金鞍,
英武的青年骑在上面。
锋利的长刀别在腰里,
这三宝象征着吉祥平安,
我用这三宝祝吉祥,
祝愿家乡象巍峨的雪山。
这首藏族民歌赞美了安多青年的威武。他跨马、佩刀,是一个典型的藏族青年男子形象,民歌视骏马、青年、长刀为吉祥三宝的象征。对马的这种夸耀是有深厚的文化缘由的。众所周知,马在藏族的生活史和文化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马匹是青藏高原上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忠实伴侣,藏族人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诚如他们在民歌中所唱的:“要问谁是我的朋友/胯下的骏马就是我的朋友”(四川道孚),“你来自上方还是下方/要是来自上方的桑示尔/请问我的马儿是否还在桑尕尔/它在马群中是否过得很舒服/请别隐瞒告诉我/我想它想得过不了日子”(甘肃夏河)。马是人驯养、役使的动物,人爱马,马亦通人性。《五部遗教后妃篇》介绍莲花生弟子作别好友泽赛和伏扎时说:“这匹马就象我一般/你俩骑着快回大师前/说罢跳下黑马来/马缰递到二友手里边/黑马不乐嘶嘶鸣/双眼流泪大如卵”。可以毫不隐晦地说,马牵系着藏民族深沉的文化情怀,从而形成藏民族独具魅力的马文化,马文化是探究藏族民间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窗口。
藏族自古以来是一个兼营农牧的民族,他们很早就开始了逐水草而牧的历史。马的饲养是藏族先民从单纯狩猎走向畜牧业的一大标志。藏族史料认为,西藏远古时代就有了三趾野马。藏族神话《马和野马》说,九重天里一对公母马生的一匹小马来到人间,与吉隆当哇的马王结合生了“小马三兄弟,小驹三昆季”,马三兄弟分别去了三处,马大哥因与野公牛相斗而被其挑死,小弟闻悉欲报兄之仇,但二兄不肯,最后小弟找到人帮忙杀死了野公牛,为报答人之情而成了人的朋友,二兄则到处流浪,成为野马。这说明,早在产生神话的时代,马即与人为伴了。吐番时期以前,从雅隆部落八世王布德贡杰到二十八世王拉脱脱日年赞时,藏地已广牧牛马,到了吐蕃时期藏族农牧业已十分发达,松赞干布属下各翼(茹)牛肥马壮,尤以藏北、河曲九地广辟牧场为甚,所产马匹多运往周边各地贸易。从唐代直到明代,特别是宋代正式建立的茶马互市机构专事互市事宜,促进了汉藏经济和文化的互动。《贤者喜筵》记述噶尔东赞域松向文成公主夸赞藏地物产时就说过吐蕃“牛马羊肥壮,欢乐又幸福”,这番话为西藏的马文化打了一个不小的广告。赤松德赞时期的吐蕃七良臣之一的聂达赞顿素曾做出本地每一户必养一匹马的规定,亦可见出当时牧业之发达。后世各代兴盛时期畜马皆受推崇。如十三世纪萨迦派兴起于后藏时辟有牧场多处,畜养马牛羊等牲畜。老百姓是这样歌唱他们以马为伴的生活的:“上中下草原滩连滩/上滩的马群象云彩/青年们套马备金鞍/牧人的坐骑这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