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流传于藏族地区的史诗《格萨尔》是藏族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民间文学的集大成的英雄史诗,是古代藏族口头传统,民间文化的巅峰;反映了古代藏族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并一直流传下来,对当代藏族文化也产生着重大影响。被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它不但是一部文学作品,而且有很高的学术和认识价值,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生活、民族历史、经济文化、社会关系、民族交往、意识形态、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问题的百科全书。
就篇幅而言,《格萨尔》被誉为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比五大世界史诗《吉尔伽美什》、《伊利亚特》、《奥德赛》、《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加起来的总和,还要长。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把保留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国社会科学院《格萨(斯)尔》办公室的《格萨(斯)尔》列入首批西藏自治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10月1日,《格萨尔》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西藏网周末假日版策划的“西藏自治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将首先带领大家揭开《格萨尔》史诗神秘的面纱。
格萨尔唐卡 图片来自:百度
有句谚语说得好“岭国每人嘴里都有一部《格萨尔》”,这里的“岭国”泛指藏族地区。言下之意就是每一位藏族同胞都会演述《格萨尔》史诗,至少在藏族的古代社会是这样的。当然,谚语比较有夸张的成分,但是仍然能够说明《格萨尔》在藏族地区流传是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是十分扎实的。因此,本期“艺术长廊”为您带来关于《格萨尔》的流传的基本情况。
1、《格萨尔》产生的历史进程
关于《格萨尔》的产生、流传、演变与发展,著名学者降边嘉措老师在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格萨尔论》中提到了三个阶段,也就是:
公元前三、四百年至公元六世纪之前,古代藏族氏族社会开始瓦解,奴隶制国家政权开始形成,藏族历史上第一代赞布聂赤赞布兼并青藏高原上的小邦国家和部落联盟,建立雅隆王朝时期——公元七世纪初叶至九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各部落,建立拉萨时期——公元十世纪到十三世纪,土蕃王朝崩溃,藏族社会处于大分裂、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开始由奴隶制转向封建农奴制。十一世纪前后,随着佛教在藏族地区的复兴,《格萨尔》的框架也基本成型,出现了一批手抄本。手抄本的编纂者、收藏者和传播者,主要是宁玛派,也就是俗称的红教的僧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