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末假日版 > 艺术长廊
孙林:唐卡绘画中的曼陀罗图式与西藏宗教造像学象征的渊源
 
孙林   发布时间:2012-09-01 07:30:00   来源:《西藏大学学报》

  自从瑞士心理学家容格进行人类集体无意识和原型思维研究后,曼陀罗在心理学家那里又具有普遍的意义,瑞士心理学家容格曾经认为亚洲密宗各派所使用的曼陀罗乃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表征,他在其著作《记忆、梦、反省》、《天空中的现代神话》中指出,曼陀罗是与历史上所有的自然元素和人类各种艺术及音乐、舞蹈中的圆形图案形式是一致的,它代表了一种幽居于人类心灵深处的潜藏的意象,这种意象自发地呈现,通过不同的形式加以体现,当人在内心迷乱时,这种意象自发地呈现并使人的心理恢复平衡与自然。容格自己就曾经在内心混乱时画出各种类似印度与西藏的曼陀罗图案的圆形草图,他自己认为这种图案帮助他恢复了内心的极度不稳定,并且还深受启发。他声称,“曼陀罗代表形成(Formation)、转化(Change)、不朽的精神(Eternal Mind)的永恒再创造。”他说,曼陀罗总是以相同的含义出现在所有的时代和所有的地方,它的出现是人类心理的总体性的象征,是一种共生性的文化现象。“就曼陀罗包含有心理总体性并护卫心理总体免受外部影响以及试图统一内心的相反力量而言,它同时是个体化的象征,甚至中世纪炼金术对它也不陌生。根据柏拉图的世界灵魂来类推,灵魂应该呈球形, 我们在现代人的的梦中也遇到相同的符号。”

  容格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作为共生文化,曼陀罗坛场图案无疑有着人类不需要语言就可以理解的内在相通性、共同性的东西,所以它会被用于相关的象征场合,并且在不同的文化中得到发展。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亚洲地区尤其是印度、中国内地以及西藏地区的宗教之所以重视这类图式,除了上述因由外,这三个地区间的悠久的文化交流也应当是共生文化的一个基础。在宗教实践的研究上,我们通过比较发现在全世界各类宗教实践活动中,只有印度与中国保留着最完整的精神实践方法,并且还通过艺术的方式加以“完美趋向”的表达。在这方面中国的道与太极图、印度的“梵”及“佛”的精神实践和相应的绘画、乐舞、诗歌等在本质上可以说有共同的方面。最近几十年来, 印度一些学者通过对印度哲学、宗教和民间信仰的系统研究,发现远古印度存在一种与传统的雅利安文化共生共存但又完全不同的民间思想体系,这个民间思想体系强调宇宙起源于最初的阴阳两性,人体与宇宙万物相互感应这样的观念。这个民间体系被官方称为“阿修罗”崇拜。同中国自周朝以来就有的阴阳学说及“人法天地,道法自然”的观念相比较,二者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印度一些学者主张这种思想可能来自中国,印度民间的这种思想对印度密宗影响很大。到今天为止,印度教密宗仍然强调阴阳两性的合和,性力派就认为,不二的最高真实具有阴阳两面,湿婆为阳,萨克蒂为阴,阳代表了纯粹意识和超然不变的被动性,阴则代表了智力的能动性,阴阳的象征物分别是金刚、莲花。

  
  最新评论
  相关链接
   说两句吧
姓名:  城市:  手机:  邮箱:
所有评论谨代表网友意见,中国西藏网仅保持中立       
 
 
假日推介
西藏旅游
海外视角
博    客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