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前弘期和后弘期之间,大书法家琼布玉迟参照绘制坛城的坐标原理规定了乌金体每个笔划的位置、走向及长度,并一一定名,从而实现了乌金体的规范统一。从那时到今天,虽然乌金体书写流派有好几派,然而其大的格局上相去不远。
前弘期至后弘期之间约100年,其间出现了帕萨体。
后弘期以来,藏文书法艺术得到了很大发展。随着弘法,大量的编译、誊录经卷客观上促进了藏文书法艺术、制墨工艺和造纸技术的提高。每有大部头经卷的誊抄工程,便会邀请当时的那些书法高手共同誊录。比如,十二世纪中叶,大译师仁青桑布在组织修订并补译佛经时,邀请了全西藏最著名的书法家们,用兰靛纸和复合纸抄写了几十部经文,并要求卷与卷、部与部书体一致。十三世纪,萨迦班智达和八思巴修成萨迦南寺。寺内大殿西墙内修起了经书墙,动员全藏区的书法家、誊录师来抄写佛经,“砌”成了由8万多部经书组成的经书墙。

小玛尔文
上述这类誊录活动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普及和提高。白徂体是专门用于书写经卷的乌梅体,也是这个时期产生的新的书体。白徂体又分有斜挑、无斜挑和朱徂体。
正如前述,乌金体中琼体、尼体和康区体的相继出现,也是刻板经书的需要。特别是琼体又成为金写佛经,尤其是《甘珠尔》、《十万颂》、《丹珠尔》的最主要、最庄重的书体,书艺达到了最精美的程度。萨迦王朝时期产生了弯腿朱匝体。不仅萨迦法王发布的政令是用这种书体书写,甚至碑刻文也用这种书体。噶丹颇章时期,政令则采用长腿朱匝体书写。到了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娟秀的短腿朱匝体成为西藏地方政府政令书体。徂同体、徂仁体、徂玛酋、酋体、酋钦等是后弘期出现的书体。徂同体、酋体等又分雄体、拉体和尼体以及伊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