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末假日版 > 艺术长廊
藏毯——民族工艺的奇葩
 
   发布时间:2011-06-18 08:50:00   来源:西藏人文地理

藏毯工艺品展示
藏毯工艺品展示  图片来自百度

  藏毯藏语“卡垫”,是藏民族在雪域高原必备的生活用品,主要用料是牦牛毛、山羊毛、绵羊毛,再用纯天然的矿物质颜料染色编织成的。其品种繁多、形式独特、色彩艳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极高的观赏价值。

  藏毯按质地大体分为三种:一种是用牦牛绒捻纺的毛线和羊毛套织而成的长毯,质地柔软、美观大方、重量轻,适宜在藏南气候温和的地方使用;第二种是用绵羊细毛捻的毛线织成,这种藏毯有素色和花样两种,花样藏毯用彩色毛线织成,花样毯较薄,城市居民普遍喜欢;第三种是用无染料牦牛毛和羊毛线混纺织成,黑白分明,因为比较粗厚,耐磨耐脏,经济实用,深受农牧民的欢迎。

  藏毯的古老渊源

  根据考古发掘,藏族编织工艺的源头可追溯至距今四五千年前的西藏昌都卡若文化新石器时期。卡若遗址出土的陶纺轮,线坠等物,证明了那时的西藏高原先民已经开始了早期的毛纺织生产活动。

  20 世纪中期,在青海柴达木盆地都兰县诺木洪古墓群的发掘中,出土了较多用牛、羊毛编织的“毛席”残片织品,有毛带、毛绳和毛线,并已有染色技术,主要以黄褐两色为主,即原色毛与染色毛相结合应用,少数有黑色、红色或蓝色;图案多以色条、色块及点缀色为主。纹饰除采用经纬线编织外,还采用了人字形编织法。经纬线大多为单线,由于是用手捻线,毛线的粗细不匀,显现出古朴的美。据考证这些“毛席”为藏系绵羊毛编织而成。从遗址内还出土了大量动物骨骼以及围栏内马、牛、羊、骆驼粪便堆积物等,反映了当时纺织工艺发展的雏形和与纺织相关的畜牧业的发展。

  阿里日土阿龙沟新石器时期石丘墓出土的织物残块,有女尸脚上所穿一种酱红色的亚麻布织成的套袜,用黑、红、白三色羊毛编织成的绳索残段。女尸面部两只眼上还残留着一段眼帘一样的织物——“瞑目”。可见当时的毛质编织物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以及死后的陪葬物中。多种色彩毛织物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已初具规模的染色手工艺技术。

藏毯图片(挂毯)
藏毯图片(挂毯)  图片来自百度

  纺织品纹样色彩的多样化,纺织成品种类的增多及使用的普及,说明在二千多年以前,藏族远古人类已具有了较发达的编织手工艺技术和对服装、服饰等生活用品除保暖实用功能之外的审美追求。

  品种繁多的藏毯

  西藏高原的羊毛、牦牛绒毛质坚硬,纤维长,富有弹性,光泽较强、耐酸性好,是织地毯的最佳原料。藏毯品种繁多,用途十分广泛。可分为民间生活用坐垫、床垫、挂毯、靠背垫、椅垫,枕垫;寺庙大经殿僧人用长坐垫、盘龙柱套、壶套;用于牦牛、骡、马、驴的鞍垫、头面饰、颈、腰、背、尾脊饰垫等。以江孜、拉萨编织的最为著名。

  15 世纪中叶,一世达赖根敦朱巴时期,江孜岗巴地方的纺织艺人又在一种名叫缠巴的毛毡基础上生产出了优于前期产品的新品种。从此卡垫成为藏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用品。这一时期,江孜卡垫生产已具相当规模,仅江孜镇就有数千人专门从事卡垫生产,早期江孜卡垫没有图纹,颜色也单调,后借鉴吸收了唐卡、壁画和内地传入的华丽绸缎的花色纹样,设计出了许多具有藏民族特色的图样,编织技术也日臻成熟。江孜成为藏地生产卡垫的中心。

  原西藏地方政府还在江孜设立了生产卡垫的作坊,建立了卡垫业行会组织——“吉社”,派遣一名五品官来管理江孜卡垫业的生产。拉萨的大贵族夏扎和擦绒曾雇佣过优秀的民间手工业者生产自己设计的所谓“夏扎邦典”、“擦绒邦典”。这些卡垫产品除本地自足外,还远销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周边地区。

  
  最新评论
  相关链接
   说两句吧
姓名:  城市:  手机:  邮箱:
所有评论谨代表网友意见,中国西藏网仅保持中立       
 
 
假日推介
西藏旅游
海外视角
博    客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