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末假日版 > 艺术长廊
《格萨尔》史诗说唱艺人
 
陈度 沈未兰   发布时间:2009-12-26 08:29:00   来源:新华网综合

  “生活在青藏高原、蒙古草原上的荷马式游吟诗人——《格萨尔》说唱艺人,是《格萨尔王传》的主要创造者。他们以自己充满激情的说唱,给饱经沧桑的民众送去了温暖、慰藉和力量。”中国著名“格”学家杨恩洪在评价《格萨尔》说唱艺人时说,“他们是真正的民间诗神。”


  资料图片:几名“格萨尔文化史诗村”说唱艺人在用藏式吉他“曼陀罗”弹唱《格萨尔传》。 新华社记者 嘎玛 摄

  《格萨尔王传》被称为“活史诗”,而《格萨尔》说唱艺人便是这部伟大活形态史诗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创造者,也可以说,《格萨尔》说唱艺人是这部史诗存活的载体。据记者了解,如今在拉萨活动的说唱艺人主要有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的桑珠和玉梅,他们如今都作为《格萨尔》说唱艺人的佼佼者由国家供养,玉梅还作为国家干部享受着公职待遇。

  说唱艺人的分类

  按照约定俗成的说法,可以把《格萨尔》说唱艺人分为许多类型:

  “托梦”艺人。这种艺人在小时候做了一个奇妙的梦,以后便会说唱《格萨尔》了。时任中国格萨尔学会常务理事、资深纪录片编导孙明光在《活形态史诗的档案链接——兼评<格萨尔>说唱艺人的记忆之谜》一文中,将“托梦”艺人单列开来,和“神授”艺人分开,但记者查阅大量资料发现,当今学术界普遍认为“托梦”艺人就是“神授”艺人,之所以冠以“神授”的名号,主要目的大约是为自己增色,以防被人欺压,便于在民间云游说唱。秦文玉的报告文学集《神歌》(1988年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中描绘的著名《格萨尔》说唱艺人扎巴,便是典型的“托梦”艺人,秦文玉写道,扎巴9岁放羊时为追一只蓝野鸡迷了路,索性在松软的枯叶堆里闭目养起神来,睡梦中格萨尔的大将——骑青马的人往他肚里塞进许多书,醒来后他便会说唱《格萨尔》了。

  “掘藏”艺人。“掘藏”艺人是指几百年前人或神为了把史诗抄本或主要的文献资料完整地传给后人,将其埋藏在地洞或岩洞里,依靠有缘分的人去挖掘,然后这些人看着挖掘出的抄本进行说唱。

  “圆光”艺人。其特点是:首先向各路神明默默祈祷,之后在一个干净的盘子中盛满青稞大麦之类的谷物,上面放置一铜制的镜子,然后艺人就瞧着铜镜开始说唱。但也有一些艺人,是在一干净的碗中盛满水,看着碗中的水说唱。还有一些艺人,看着自己的手指甲壳或者一张白纸说唱。按照他们的说法,如果离开了铜镜、碗、纸张等物件,就不会说唱。杨恩洪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到西藏类乌齐县考察,采访过一位“圆光”艺人,并拍有照片。

  此外,还有一些《格萨尔》说唱艺人是照着《格萨尔》文本背诵下来说唱的,这些人有两个特点:一是嗓音极好,有的被广播电台录播,类似于说书者; 二是他们说唱的部数不会太多。

  除了靠后天学习而成为说唱艺人之外,“神授”、“掘藏”和“圆光”艺人颇具神秘性,尤其是“神授”艺人,他们大多生长在偏僻的山村和牧区,是目不识丁的农民或牧民,为什么能够讲述十几部乃至几十部史诗故事,吟诵十几万、几十万,乃至上百万诗行?他们是怎样学唱,怎么记忆的?怎样解开他们的记忆之谜,成了史诗研究领域里的“斯芬克斯之谜”,至今未能破解。藏族人类学家格勒博士对此也无法解释。然而在这个问题上,现任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的次仁平措有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这是目前尖端科技、人体医学尚未触及或者说尚且没有能力去破解的谜题,但无论如何,“神授艺人”的存在应有其科学依据。

  
  最新评论
  相关链接
   说两句吧
姓名:  城市:  手机:  邮箱:
所有评论谨代表网友意见,中国西藏网仅保持中立       
 
 
假日推介
西藏旅游
海外视角
博    客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