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纸是西藏乃至整个藏族聚居地区所产纸的统称。藏纸产地诸多,曾经出现了只要当地有造纸原料,有清澈的水源,就能设立纸槽,进行造纸加工的局面。藏纸制造工艺从西藏东部的西康再往西延及工布、塔布、珞瑜、门隅,到前藏的拉萨、尼木、墨竹工卡,以至后藏的日喀则、岗巴、聂拉木以及阿里等地,几乎遍布全藏。由于西藏各地选用的造纸原料不尽相同,因而各地的造纸工艺也有所不同。我们为了能对西藏的藏纸工艺有个全面的了解,在西藏境内对金东造纸作坊,以及塔布、波堆、易贡等藏纸生产点进行了逐一的调查,发现根据藏纸浇造原料的不同,应该将其分为三大类型:(1)以瑞香科植物等矮小灌木树皮为原料的造纸工艺;(2)以狼毒草等植物根系为原料的造纸工艺;(3)以废纸为原料的再造纸工艺。
藏纸工艺调查的方法以录音采访传统造纸老艺人为主,同时对西藏历史上著名造纸生产作坊——金东纸坊遗址进行实地勘查、摄影,并对现今恢复的尼木藏纸生产点进行实地调查。调查以典型问卷方式和采访方式进行,先后采访著名藏纸老艺人6人,其他造纸辅助工匠10余人次。调查内容包括藏纸的产地、品种特性、生产方式、原料的采集备料、蒸煮发酵、制浆浇造,以及纸面处理,纸张的规格产量,纸品的运输、消费、赋税等各个方面。调查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重点了解:
(1)对原料的采集、选料是否有严格的工艺要求?(2)原料的锤捣工具是什么?捣料时间和程度应如何掌握?(3)蒸煮时是否应用化学助剂?(4)蒸煮后是否发酵,蒸煮时间与程度应如何把握?(5)纸料是否打浆,打浆程度如何?(6)纸浆中是否添加纸药,浇造方法怎样?(7)纸品是否进行纸面处理,纸品规格如何?(8)纸品是否赋税,赋税程度如何?
一、藏纸工艺的发展进程
造纸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成就,也是西藏古代科技史上的一项重要成果。至于造纸技术何时产生在吐蕃,没有确凿的文字典籍记载。据《拔协》《松赞遗训》(又译《玛尼遗训》)《西藏王臣记》《贤者喜宴》等众多藏文古籍文献资料记载:吐蕃第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在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大唐文成公主时,聘娶信明确记载是书写在靛蓝纸上的①(注:次旺仁钦:《藏纸考略》[J],《西藏研究》2002年第1期。)。这里提到的书写用的靛蓝纸藏语称“汀秀”。又据《西藏通史——松石宝串》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随身携带了许多有关天文历法五行经典、医方百种和各种工艺书籍,同时携带了精通造纸法、雕刻、酿造工艺的技术人员”。我们仅凭上述这些记载难以判断出藏纸准确的产生年代,因此,此问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这一记载足以证明中原造纸术传入吐蕃以前吐蕃就已经开始使用纸品了。尤其是佛教的传入,以及藏族文化的发展对纸品的巨大需求,刺激了造纸业的发展。千百年来,藏族人民不断学习、实践,同时借鉴周边民族先进的造纸工艺,就地取材,生产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藏纸。自吐蕃王朝崩溃以来,战乱频繁,西藏社会逐渐走向封闭、保守、排外,加之自然条件的限制,交通不畅,信息闭塞,刚刚兴起、繁荣的藏纸生产工艺技术水平几乎长期处于停滞的状态。
近代随着社会对纸品需求量的增加,刺激了西藏造纸业的发展,造纸工艺迅速崛起并遍布全藏。这时出现的藏纸多以产地命名,比如藏东南地区盛产金东纸、塔布纸、工布纸、波堆纸,藏南的珞瑜、门隅、聂拉木等地盛产门纸、聂纸,藏中地区盛产尼木纸、后藏纸、门噶纸、灰纸等。随着造纸技术的提高,造纸名匠辈出,出现了许多精工细作的优良名纸,如享誉全藏的塔布金东的金东名纸,尼木、德格等毒纸。许多特殊的纸面加工品种更令世人刮目相看,如印制藏币的精品藏纸,制作工艺精湛的金汁、银汁书写的藏经用纸。高超的造纸技艺,悠久的藏纸生产历史,丰富的藏纸生产经验,遍布全藏的造纸工艺,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藏纸文化。下面就以上这些藏纸的原料来源、生产流程和工艺技术,进行具体的介绍。
二、金东造纸工艺
(一)金东造纸坊概述
金东传统造纸坊位于西藏林芝地区朗县金东乡,旧时属金东宗。金东有新旧两个纸坊:一个位于金东康玛村后半山腰的“卓”地方,而另一个则位于金东甘木村(距乡驻地东雄村东南16公里)。从金东纸坊的起源及发展来看,金东旧纸坊建在甘木村,主要生产书写用纸。当金东周围造纸原料砍伐殆尽之时,就从加查、曲松、隆子等地采集原料,这些地区旧时统称为塔布,因此产自该地区的纸命名为“塔秀”(即塔布纸),金东甘木村所制的公文纸和印经书写用纸称“金秀”(即金东纸)。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西藏社会金融行业对纸币的需求,迫使原西藏地方政府在金东选址兴办藏纸纸币造纸坊。金东纸币造纸坊兴建年代不详。据传旧时原西藏地方政府在纸坊选址时,对水源、地形、原料、薪柴等各个造纸要素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重点论证了水质问题。金东属植被较为茂密的乔木、灌木混交林区,地形复杂,山地众多,村落主要分布在山谷及山腰小块平地处。山谷中的河水污浊,水质较差,尤其是春夏之际,降水丰沛,河水暴涨,更是混浊不堪,难以符合造纸用水的要求。而康玛村“卓”地方有股泉水,涓涓细流,清澈见底,常年不断,是理想的造纸用水。当时建在甘木村的金东旧造纸坊水质不理想,经对周围各个地方称重测定水质后,认为金东康玛村“卓”地方的泉水质轻、纯净,是较为理想的造纸用水,加之地形平坦,适宜扩大发展造纸规模,于是就在康玛村的“卓”新建了西藏历史上第一座纸币造纸坊。水质对于造纸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条件,甘坑之水才能造出上品纸。旧时,金东浇造纸币用纸的康玛造纸坊主要由古绕朗杰宗、加查宗、拉绥宗和金东宗四宗共同总管,并由四宗汇集“差巴”进行造纸。每年大约要组织500—600人,从藏历三月份至八月份近5个月的时间集中进行纸币用纸的浇造,成为一个由西藏地方政府官办的传统造纸坊。我们从金东康玛造纸坊遗址的实地勘查和对传统老艺人的采访了解到,金东康玛纸坊是全藏最大的藏纸生产作坊,也是西藏最大的官办造纸坊。纸坊建在康玛村后半山腰,在大约1万平方米的古台地上,纸坊占地近1000平方米。旧时,这里的纸坊建筑主要有古绕朗杰宗和金东宗的纸官住宅两间;一间3个柱子大小的仓库,主要用来存放浇造好的成纸和陶罐、抄纸帘等造纸工具;煮料火房一间,内设有一个排灶,可同时放置5个陶罐用来蒸煮皮料;锤纸房一间,里面可容纳15—20名纸工同时进行捣料;此外还有一间焙纸火房,这间火房是一间两层楼高的房屋,房内周围筑起了阶台,用来隔置湿抄纸帘,以便烘纸;并有一间为纸官生火做饭的厨房。纸坊共有大小七八间房屋。而四宗汇集而来的造纸的“差巴”没有住房,在造纸期间,在纸坊周围搭建简易的的临时住所,生活艰苦。“差巴”造纸完全是一种义务,官方从不出具任何财物,“差巴”们根据自家的家庭条件,自己搭建帐篷或在大树下搭建避雨栖身之所,并需要自备口粮和薪柴。若住家较远的“差巴”临时断粮,难以接济,官府就从征收的税粮中补给一点以维持生计,以便完成造纸任务。康玛纸坊遗址毁于1959年,后由于无人管理,遗址内原有的造纸工具及土石建筑都已失散,房屋被拆毁,遗址几乎消失。目前杂草丛生,难以作进一步的详细考证。
离康玛纸币坊仅四五公里处的甘木造纸坊,主要是由金东宗主管,每年组织30—40名金东宗辖区内的“差巴”浇造官方公文用纸,主要为西藏噶厦政府书写公文及达赖喇嘛用纸上交纸税。纸坊造纸规模比康玛纸坊规模稍小,但从整个西藏来说,它是一个重要的官方公文用纸和高级藏经印刷用纸的供应基地。
金东造纸工艺的调查,笔者重点寻访了当地公认的造纸艺人——金东乡拉隅村(距乡驻地东雄村南11公里)的穷吉(现年78岁)和康玛村(距乡驻地东雄村东南11.5公里)的嘎玛洛桑(现年57岁)两位,另外还对康玛村的部分村民了解有关情况。据调查,金东传统造纸工艺是全藏最考究的工艺,尤其是金东纸币用纸的生产,不仅工艺技术考究,工艺流程繁琐,就连生产工序、分工合作、组织管理都十分严格。整个生产过程谨然有序,忙而不乱,并有严格的奖惩制度。在生产过程中,“差巴”们各自有明确的分工,一般造纸手艺较差的50多人上山砍柴,搬运薪柴,为蒸煮、烘焙等工序提供燃料。20多人对采集回来的原料进行去皮、针梳、撕选备料,最后将撕选好的皮料扎成皮料辫子晒干待用或即时进行蒸煮。金东藏纸生产采用流水线式的生产方法,从备料、打浆、浇造、烘焙到打包装箱等阶段的各个工序同时进行,每道工序有10—30人分别进行,各个工序交叉协作,有条不紊。对工艺过程中各个工序都有严格的质量和工效要求,造纸坊的纸官每天都要进行考评监督,对达不到质量要求和工效任务的,要进行处罚或分派到比较艰苦的工序去做工,如原料的采集或薪柴的砍伐等工序中务工。因此“差巴”们每天不得不起早贪黑地努力完成纸官交付的任务。旧时纸官采用计件工制,造纸工匠们每完成一道工序就在手臂上印一个印章,在晚上收工时进行统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监督体制。纸浆称重是一项重要的纸币浇造指标,它直接关系着纸的厚薄,以及纸币对币重的特定要求,因此成为纸官每天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金东造纸工艺流程
金东纸品主要分为纸币造纸和公文纸造纸,其浇造的方法和流程大体一致,工艺均较为繁杂而且考究;尤其是金东纸币造纸的工艺更为复杂,工艺流程较多且分工明确。因此笔者以金东纸币造纸工艺为例,从传统工艺角度详细调查、收集、整理了金东藏纸从备料到成纸的主要工艺过程。就造纸工艺来说,金东纸币造纸的工艺流程主要分成以下几个工艺阶段及工序:
1.备料阶段
(1)砍伐:从山间林区内采伐用以造纸的瑞香科灌木树枝条。对于枝条的采选没有严格的要求,主要凭砍伐经验进行选伐。
(2)剥皮:枝条经砍伐后就地进行剥皮,剥下枝条上的树皮。树皮经捆扎后,运抵纸坊以备待用。
(3)去皮:每天砍伐剥皮后,剥下的树皮要立即进行去皮。经水浸泡后除去树皮外表的黑皮——这道工序藏语称作“那续”,“那续”之后还要进行两三道“嘎续”,就是除去残留在树皮上的外层黑表皮及次层青皮,使皮料洁白无污。
(4)切皮:树皮一般有三层,经去掉外层的黑皮和次层的青皮,以及黑皮的残留物后,剩下洁白的净皮要进行切割,把皮料切成40—50厘米长的长条。
(5)撕皮:将切好的净皮用针仔细撕选,梳理成细而光滑得像藏族妇女结辫子用的丝线一样。
(6)扎辫:将针梳撕选好的皮料结扎成像辫子一样,并晒干待用或即刻进行煮料。
(7)煮料:蒸煮时的化学助剂有木炭灰和土碱两种,可任选一种进行。康玛纸坊主要用土碱汁,而甘木纸坊以用草木灰、木炭灰等灰汁为主。藏纸皮料的蒸煮是在陶罐中进行的,陶罐大小一般有能容纳5—10个“藏斗”①(注:西藏旧时的一种称量粮食的器具,一般是用木板制成的口略大底略小的方形物,无柄。)的容量,蒸煮时依据陶罐大小和皮料的量来适当添加木炭灰或土碱。煮料时间可依火的大小程度来定,直到煮透为止。
(8)鞭皮:将煮好的皮料置于平石板上用木棍进行敲打,一边敲打,一边拣出污物杂质。
(9)洗涤:在用实木制成的方槽中进行皮料的清洗,清洗完后倒入纱布中,压榨沥干水分再进行清洗。这样反复清洗三四遍,去掉黄色污水,直到清洗干净为止,否则难以浇造出轻柔白韧的纸张。
(10)捣料:将清洗干净的皮料用锤细致捶捣,直至捣细捶均为止。捶捣工具是在曲棍手柄的另一头系上光滑的白云石锤头而制成。捶捣时用力要均匀,反复翻动,捣成纸料。
(11)捡皮:在纸料中进一步捡出所存的黑污杂质。从山上采摘黄莲叶,将纸料放入较大的黄莲叶(充当盛装物)中反复挑捡污物,以免混入杂毛。
2.制浆阶段
(1)称料:在纸料打浆前先要进行称料。经捡皮后的洁净纸料,按浇造纸幅的大小称取一定量的纸料,分别放入木槽中以备待用。
(2)打浆:将按纸幅大小所需称量好的纸料一份,放入藏族传统的酥油筒内进行打浆,充分打浆直到纸料均匀分散制成纸浆为止。
3.浇造阶段
(1)浇造:将打浆好的纸浆浇入抄纸帘中。抄纸帘是在木制框架上紧绷一层纱布制成。浇入纸浆的抄纸帘慢慢平放入抄纸水槽中,使纸浆在抄纸帘上充分均匀分散,待纸浆平整后从纸槽中竖直立即提起,将抄纸帘上的余水由纱布帘隙中滤出,纸料则平滩在纸帘上,这样就浇造出了一张湿纸。
(2)沥干:将刚刚浇造好的湿纸,慢慢平放在抄纸帘架上。抄纸帘架是由卧放的巨大中间挖空的圆木制成。抄好的湿纸必须先在纸帘上沥干水分,方可竖立起来以便烘焙,否则就会出现纸料滑落的现象,影响纸的质量。
4.烘焙阶段
(1)烘纸:将沥干水分的抄纸帘移至烘纸火房中,竖立在火房两边的台阶上或用木桩搭建的阶台上,火房中间堆烧起篝火,篝火的火旺程度视抄纸帘在台阶上的高度和纸帘的多少而定。烘纸火房是专门为烘焙纸张而建的二层楼高的高顶房屋建筑,上有通烟口。抄纸帘上的湿纸将在烘纸火房中烘干。
(2)揭纸:将烘干的抄纸帘取下,润湿纸帘上已成纸的一角,慢慢将纸从纸帘上揭取下来,完成造纸工序。成纸一张张叠落起来,装箱驮运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