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也称口碑文学,是指长期流传在民间的、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并采取口传心记方式传播的,以反映人民大众生产、生活、社会活动等各方面内容的区别于作家文学的特殊文学形式。民间文学不仅有教育、审美、娱乐、认识等功能,而且还是人们研究民俗文化的可靠资料。“民间口头文学按文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散文的口头叙事文学,包括神话、传说和各种民间故事;(二)韵文体的民间诗歌(抒情的和叙事的长诗、各种歌谣)、谚语、谜语;(三)综合叙事、抒情、歌舞,具有较多表演成分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①(注: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本文拟从藏族民间文学中的韵文部分,即谚语、谜语、诗歌三个方面探讨藏族民间文学中所反映的藏族习俗。
一
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俗语,它简练通俗,含义深刻。谚语最大的特点就是“言简意深”,富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藏族谚语叫“当白”、“卡白”,“白”在藏语中是比喻的意思,是把成语、俚语、俗语、惯用语、格言、歇后语都包括在里面的。所以藏族谚语的内涵和外延都比一般意义上的谚语丰富。一般说来,藏族谚语简短、工整、对仗,具有可读、可唱、易记的特点,通常还可以配上舞蹈。在藏族丰富多彩的文学遗产中,谚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藏族语言的精华,极大地丰富了藏族的口头文学,是藏族世世代代集体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藏族谚语犹如草原上的花朵遍地开放,数量之多难以估计。它反映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形色各异。既有大量的生活经验之概括总结,又有交友、恋爱的行为原则;既有正确观察事物,追求真理的方法,又有对团结奋斗、勤俭节约的规劝……
“在藏族社会中,一个人掌握谚语的多少和是否能确切加以应用,往往成为人们衡量他是否有口才、有才智、有常识的标准,也是他受到人们尊重的条件之一。”①(注:孙全寿:《藏族文学史要》[M],兰州:西北民院“八五”规划教材,1996年。)所以对藏族而言,说谚语、用谚语本身也是一种民俗事项。正如藏族谚语中所说的“话无谚语难说,器无把柄难拿”,“青稞酒香是酒醇,说话悦耳是谚语”。藏族民间谚语中有大量反映精神民俗的内容。在对待宗教信仰上,谚语一方面反映出人们虔诚无比、顶礼膜拜的心理,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对宗教的怀疑、揭露。例如:
“河水的源头是雪山,佛法的源头是释迦。”
“若无今修行苦,哪有来世极乐天。”②(注:《羌塘》[C],那曲: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文化广播电台,1989年。)
这两则谚语说明了佛教的来源,反映了藏族宿命论的观点,他们坚信人的命运是前世定的,只有一心向佛,潜心修炼才可能在来世获得幸福。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得以延续数百年的一些蛛丝马迹和其存在的基础。
“口中念起慈悲嘛呢,裙下暗藏杀人屠刀。”
“别杀羊!是喇嘛所说;拿肉来!也是喇嘛所说。”③(注:同上。)
这两则谚语的含义之深、言辞之锋利是一目了然的。它把某些宗教上层伪善欺诈的本性描绘得淋漓尽致。反映出人们对宗教的怀疑和对待信仰的矛盾心理。揭去后一则谚语的面纱,我们可以看出藏传佛教信徒与其他信仰佛教的僧众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藏传佛教信徒吃肉。这是因为青藏高原高寒缺氧、风沙大,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在生产和生活上以畜牧业为主。在这种条件下,如若不以吃肉来保证体内的热量,那么人的生存便要受到威胁,在信仰和生存的面前,藏族僧众显然是选择了后者。
在藏族的谚语中还反映出了自然崇拜,如对天、地的崇拜以及对自然现象的解释。请看下面两例:
“天有眼能识别好坏,地有灵能奖惩善恶。”④(注:同上。)
反映的是藏族认为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
“大人物暂遇到困难,人们不必为他忧伤;月亮暂被罗睺吞食,一会儿它就会复圆。”⑤(注:萨班·贡噶坚参著,王尧译:《萨迦格言》[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81年。)
对月食现象做出了与当时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相吻合的解释,这与汉族天狗吃月亮的传说颇为相似。同样反映了藏族持万物有灵的信仰。
在藏族民间浩如烟海的谚语中还有反映藏族生产、生活经验,居住、饮食等内容的民俗。而诸如《萨迦格言》、《格丹格言》中则大多是以宣扬宗教信仰以及辨别智者、愚者之法的有关心理、信仰内容的民俗。“……可以说,谚语作为不同民族的人民智慧的结晶、思想的火花、语言中的精粹。因为根植于各具色香的民族的泥土中,才放射出它别具一格的异彩来;才更具有除文学价值之外更多的文化的科学的价值来。”⑥(注:郝苏民:《蒙古族口承语言民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二
藏族的民间谜语一般称为“卡布泽”,在羌塘广大牧区,称其为“德布”。“讲谜语,是一种西藏的古文化,也是西藏的民俗内容,在整个西藏流行甚广,就年龄结构而论,在藏族青年中很热衷讲谜语。”⑦(注:热若·多古尔:《西藏谜语的奥妙》[J],《西藏民俗》1997年第3期。)在西藏讲谜语的规矩和方法,虽然各地有所不同,但比较统一的主要做法是:每当讲谜语之前,不管人多与少,每次都要分两个摊子,一摊子是天户组,另一摊是地户组。就是说:凡是有翅膀能在天空飞行的禽兽全部归天户组;凡是有四只脚能够在地上行走的兽类(包括人在内)都归地户组。分完两组后,就开始猜谜语,由一方提问,另一方来猜答,相互进行比赛,如果一方猜中对方所提之问,就可以从对方的组中要回一个户。如答不出,就得将自己的一个户送给对方。最后以所拥有户数的多少来判定胜负。赢的一方可以善意地讥讽对方,而输的一方则满头大汗,无言以对。整个猜谜语过程紧张、有趣,不时伴随着阵阵欢声笑语。一般在猜谜前都要有一个起誓谜语,凡起过誓,就必须猜个胜负,不能半途而废。西藏猜谜语活动除了其自身和过程、方式具有浓郁的民俗色彩外,谜语的内容也反映出藏族的生产、生活民俗,宗教信仰民俗,服饰、装饰民俗,饮食、居住民俗等涉及天地宇宙、自然万物的内容,其中以反映生产、生活的民俗最多。例如:
“铁院子里一个卖马人,把马赶得东跑西跪。谜底:炒青稞”
“扁头白棍蹦跳时,白雪水分离了精与渣。谜底:牛奶打酥油”①(注:多布丹:《藏北谜语》[A],《羌塘》[C],那曲: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文化局,1985年。)
这类谜语不仅反映出藏族生产、生活中的民俗,而且还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一看便知是对藏族生产、生活的精彩描写。还有许多反映藏族饮食、居住民俗的,如下面这组谜语:
“在台上数百只羊羔在蹦跳,从台腰下着茫茫大雪。谜底:磨糌粑”②(注:热若·多古尔:《藏北谜语》[J],《西藏民俗》1998年第4期。)
“下面是海子,上面是雪峰,峰上飞来五只鹰。谜底:抓糌粑”③(注:多布丹:《藏北谜语》,《羌塘》,那曲: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文化局,1985年。)
“草坪上一头母牛,一百根绳子拴住它,嘴里吃人肚里说话。谜底:帐篷”④(注:同上。)
猜谜语,可以增强大脑的思维联想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有利于智慧的启迪和开发,是一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藏族谜语对物体特征精炼、精彩的描绘和奇巧的构思,表现了藏族人民出色的智慧和才能。其以形象、比喻、白描和意会的编写方法,使谜语妙趣横生、耐人寻味。
三
民歌包括短篇抒情诗的民间歌谣和民间长篇诗歌(简称民间长诗)。藏族民歌产生的历史悠久,据《拉达克王统世系》记载,远在雅隆部落首领德晓勒时期(约2世纪左右),就已“歌舞盛行”了。藏族民歌经过漫长的岁月,到如今已完全溶入了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如在劳动生产、佳节吉庆、迎宾待客、娱乐活动、祈祷祝愿、谈情说爱、出征打仗、经商驮运等各种场合都要被吟唱,真可谓“歌为生活、生活为歌”。藏族民歌中的民俗因素随处可见,包括了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心理民俗等各个方面。可以说,藏族民歌本身就是藏族民俗的活博物馆。在民歌《西藏四大神山》中有这样的句子:
“第一大神山是泽当贡波山,山上住过神猴和女罗刹,西藏的人种从这里繁衍。
第二大神山是桑耶海布山,莲花生大师曾在这里修法,西藏的佛法从这里起源。
第三大神山是拉萨贾布山,山上有药王菩萨的宝座,藏医藏药从这流传。
第四大神山是加桑曲沃山,唐东杰博在这里扎过营盘,西藏第一座铁索就在这里铺架。”⑤(注:德钦卓嘎、廖东凡:《西藏民间歌谣选》[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在西藏还有关于四大神山的另一观点,认为四大神山分别为,“卫藏的雅拉香波、羌塘的念青唐古拉、南方的库拉卡白、东方的沃热巩甲”。参见周锡银、望潮:《藏族原始宗教中的山崇拜》[J],青海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
显然反映出藏族自然崇拜中的山崇拜。在远古时期,藏族先民认为,与其本身生活、生产劳动等有着密切关系的自然物,是有生命意志和灵性的,它们都是神灵的化身(或是在上面住有神灵、附有神灵);认为那些在自己周围环境中所发生的、又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是这些神灵所显示出来的超人的神奇力量,并且认为这些具有“神奇力量”的神灵,都能主宰人们的命运。人们为了趋福避祸,便幻想、希望采用祈求的办法讨得这些神灵的欢心,以求得到其保护或是佑助,于是便产生了藏族的原始信仰和对自然的崇拜。同样,在《不吞噬的誓言》的民歌中唱道:
“……纳木湖波光潋滟,我决心要转它三圈,虽然它的湖岸漫长遥远,不转它怎么会有吉祥福缘?”①(注:《羌塘》,那曲: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文化广播电台,1989年。)
藏族不仅有神山崇拜,而且有圣湖崇拜,在西藏许多高山大湖被赋予了神性,都和神话中的神灵有密切联系,所以藏族人民认为在这些地方是不能大声喧哗和做出不敬之事的,否则会招致灾祸。反之,只要虔诚地绕神山、圣湖磕头或步行就会讨得神灵欢心,得到佑助。
藏族在婚礼中所唱的婚俗歌,不仅体现了藏族婚俗的全貌,其中反映的民俗事项更是丰富多彩。在婚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句子:“你具备姑娘的五美德:一是供奉诸神仙,二是`施舍众穷人,三是孝敬父和母,四是操家日益盛,五是天天做善事……”这是母亲在女儿临出嫁前对其所做的教育,体现了藏族宗教信仰、为人处事、生活经验等民俗和其传承方式。紧接着,母亲又唱道:“头道食物供‘三宝’,二道食物敬父母,三道食物送丈夫,剩汤残羹自己吃,这是姑娘的美德。”母亲的唱词清楚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的真实画卷和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在歌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新娘极富高原特色的服饰:“穿着羔皮袄、戴的银饰品、火狐皮的帽子、珊瑚松耳石的项链、绘吉祥图案的靴子……”②(注:俄邛:《习俗歌功颂德——临嫁亲属赠言》[J],《西藏民俗》1994年第2期。)
在藏族婚嫁迎娶的活动中,男方有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道吉祥者,此人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敏捷的反应、活泼的性格以及机智善辩的口才。道吉祥者不但要将娶亲途中所见的一切都用吉祥的歌声描述出来,还要将在娘家及婆家所见的一切物品都赞美一番。等到将新娘迎入男方家里后,道吉祥者就开始用歌唱来主持婚礼、赞美新人……在他的歌唱中展现出许多重要的民俗现象,包括藏族对白色的崇拜、对箭的崇拜、茶马贸易、汉藏通婚等许多宗教、生活、经济方面的民俗。
以对箭的崇拜为例:道吉祥者根据手中握彩箭的形状、构造,叙述其象征意义,如:“彩箭装有铁箭头,象征杀敌不遗漏。彩箭箭翎上朝天,象征度人的三宝。彩箭饰有五彩绸,象征除邪招五福。”③(注:嘉措顿珠:《娶新娘道吉祥》[J],《西藏民俗》1994年第2期。)
藏族先民在远古从事狩猎的活动中逐渐发明了弓箭,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狩猎的能力,又避免了自身受到威胁。而且,弓箭在战争中也是取得胜利、杀敌立功的有力武器。在他们看来,小小的弓箭具有如此巨大的威力,一定是上天所赐才具有神力。因此,藏族不仅在婚礼中要将箭放到突出的位置加以颂扬,而且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诸如播种前、收获时、战争前、生子后都要进行关于箭的一系列祭拜活动。认为有箭的非凡“神力”就可以得到神的保佑,威胁、驱逐鬼怪,保护五谷丰登、自身和牲畜的平安。
综上所述,藏族民间文学中的谚语、谜语、诗歌本身就是藏族日常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民俗活动,而其中包含的民俗现象更是精彩纷呈、不胜枚举,是我们研究藏族物质、精神、社会、心理民俗的可靠、活性和重要的材料,也是我们透视藏族博大精深民族文化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