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西藏,美丽的高原、旷远的天空、巍峨的布达拉宫,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对大部分人而言,这是一段遥远的距离。对于未来者,西藏是个令人神往的佛界净土;对于在此者,西藏是一种生活方式;对于离去者,西藏是令人魂牵梦绕、让人怀想的家园。而对于这些在高原上默默耕耘奉献的人来说,西藏是自己为之倾情奉献的事业。
春节将至,万家灯火,合家团圆,而他们中的许多人却留守在工作岗位,远离故土,思念着千里之外的家人。值此新春佳节之际,悦读时光带来《志愿者与援藏干部作品集》,感谢这些在雪域高原上朴素却令人钦佩的人们。祝愿春节快乐,全家幸福。
他们像辉火一样点燃孩子的心灵,教会孩子们懂得自强自信自爱,为他们的心灵打开一扇通向外界的窗口。对于他们来说,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参加志愿服务,是一种事业、一种信仰、一种理想。克服了思想观念、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工作方法转变的困难,忍受着背井离乡、孤旅天涯、思念亲人的牵肠挂肚,跨越千山万水来到西藏,只为完成这种历史使命,只为这难得的人生阅历,只为领略另一种人生风味,圆一个西藏梦。
|
2008年8月至2009年7月,第十届研究生支教团23人分别在西藏职业技术学院、青海大学、青海西宁湟中职业技术学校、青海湟中一中四所学校服务。这本日记,是每个志愿者生活的真实写照,记录着他们在西藏支教的工作和生活经历,记录了志愿者在西部教育第一线的见闻感受。 |
这是一部充满感情的、既美丽而又忧伤的故事。作者只身前往极其遥远、与现代文明隔绝的原始深山草原藏区,搜救那里因频发的灾害而出现的孤儿,并在寺庙帮助下开办学校,教育这些草原孤儿和私生子,一待就是整整5年,将全部的热情和爱留在这里。从如花美眷变成一个百病缠身的女子。她在昏黄的酥油灯下写下60万字的日记。又改写成《酥油》这部小说。 |
|
|
这是作者苏羊历时一年在云南藏族聚居区支教时所写的日记。作者用一种朴素、真诚、平和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种原生态的生活。通过书中描写的片段,我们或许能够拨开云雾看见世界真实的面目:天黑即眠,黎明即起;一箪食,一瓢饮。生活简单,却快乐。 |
所谓“老西藏”精神不仅仅是几句句式工整的句子,而是“老西藏”们有血有肉的工作和生活经历,它凝结着“老西藏”的欢乐,更凝结着“老西藏”的泪水。这个群体,他们谱写的故事感人至深却又鲜为人知,他们有的要带着“氧气瓶”坚持工作,有的可能仅因患上感冒就失去了生命。他们普遍承受着少为人知的挑战,却又把这段经历视为珍宝,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援藏干部。
|
本书是作者在担任援藏干部期间,所作的散文随笔集。作者以敬重和敬慕西藏本土文化人的特殊情感,著成本书。作者抒写《感念西藏》一书的背景和初衷,乃至笔耕的甘苦,都给人留下了好些意想不到的深刻印象。 |
作者作为一名援藏干部远赴西藏,在那遥远和离天最近的地方生活了三年,走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并写下文集《触摸心灵的大堂》。这部关于雪域高原的纪实性散文集充满着新奇和激情,是他用三年时间解读两藏,解读世界屋脊,用心灵和生命与雪域高原沟通的成果,这本书的实际意义显然高于散文集本身的价值。 |
|
|
本书是一位支援西藏建设的公务员的手记。内容包括援藏的背景,西藏的自然、人文环境,作者进藏三年的工作生活,以及这段经历带来的磨练、思考等。作者以充满感情的笔调,讲述了一个人对西藏从远观到近望到融入其中,从好奇到热爱到不舍的转变,使本书超越了惯常的流水账式工作手记,呈献给读者一篇真诚动人的生命记录。 |
本书讲述援藏干部的事迹,再现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奋斗经历。作者本就曾为其中一员,他以饱满的热情和生动的笔触,塑造出令人仰视的这样一组群雕,从中可见新西藏建设者闪光的足迹,“老西藏”精神在艰苦卓绝中熔铸而成。 |
|
|
本书是上海援藏联会会员们在西藏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上海援藏联谊会援藏工作的延续,是上海援藏联谊会弘扬“老西藏”精神的继续。在书里,写着上海儿女在西藏革命和建设史上辉煌的一页,有记载着上一世纪五十年代十八军走路进藏的女兵故事,有像诗一样优美的命题和内容充实的题材。这纪实性回忆录,是用作者们的心以及对西藏浓浓的深情写就的;既是其亲身经历,又有感人至深的事迹。 |
(责编: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