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讯 西藏自治区山南农民边久通过植树治沙,年入360余万元,为当地68位村民解决了就业。除去300万元的薪酬等开销,年盈利达60余万元。并且,还在沙地里造出了4万亩绿洲。这在有着10万公顷沙化土地的山南地区是如何实现的呢?记者日前采访了“在石头上种树也能种活”的边久。
土地沙化和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而在青藏高原上“治癌”更是难上加难。生活在雅鲁藏布江沿岸山南地区的人们一直在沙化地带生存。
在海拔3800米的山南地区扎囊县扎齐乡诺堆村,57岁的边久拥有一个面积达500亩的大苗圃,藏柳、侧柏、榆树、白杨、桃树、苹果树、核桃树……足足56个苗木品种正在茁壮成长。“这就像中国56个民族一样,也是一个大家庭。这是苗圃中桃树的爸爸妈妈,它结出的果子可甜呢!”边久大叔指着果园里红通通的油桃笑得更甜。
有谁能想到,这片绿意盎然的苗圃曾经是荒滩,而边久为了沙漠变绿洲的梦想已经奋斗了25年。
边久大叔的果园子里,桃子、苹果、梨都非常香甜。摄影:张丽娜
边久大叔的500亩苗圃在高原上充满生命的色。摄影:张丽娜
苗圃中正在整理杂草的工。 摄影:张丽娜
“一到春天,漫天黄沙,嘴巴里眼睛里都会塞满,开车的时候走着走着就没路了,飞机场更是天天延误。”边久讲起以前的风沙苦恼,这是大部分山南人都有过的经历。而边久对树木的喜爱是从小时候开始的。“我从13岁开始放羊,把家里附近的小树苗挖出来种在放羊的地方,没有几年就可以在树底下乘凉了。”树木可以让我们乘凉——边久对树木有了朴素的感恩之情。后来,边久家院子里种了桃树、苹果树,他最开心的就是一群小孩子来家吃果子。
1990年,32岁的边久带了12个人开始在公路沿线种树。“那时候,种一棵树政府给补助1块钱,还给打井、给护林员修房子,工作起来特别有热情。”此后,他开始了自己的造林生涯。边久也不知道这条路对不对,凭着初心,一路走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