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克松居委会,没有昔日农村的脏、乱、差,只见一栋栋整洁而又富有民族气息的农家小院,明亮的路灯、干净整洁的水泥巷道,规范的停车场……
乃东县昌珠镇克松居委会(原克松村),一个拥有众多称呼的地方,“农奴村”,“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第一个农牧协会、第一个人民公社”,“历史的见证者”,“红色土地”,“西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每一个称呼,都是克松居委会对每段历史的深刻刻画。
民主改革前,克松为西藏大农奴主索康·旺青格勒溪卡(庄园),即所谓的“克松溪卡”。这里半数以上的人被迫在农奴主庄园求生。在承担西藏地方政府噶厦的税收和劳役的同时,堆穷(小户)和朗生(农奴)需要向索朗庄园和山下的寺庙无偿提供实物和劳役。“三座大山”的沉重压制,在全西藏人口最密集、历史最悠久的雅砻河谷,也是最严苛、最沉重的。
今年73岁的拉珠,儿时的记忆只剩下光脚、补丁衣服、饥饿及农奴主的皮鞭。拉珠回忆说:“以前,我们要无偿地应付奴隶主的差役,而奴隶主养的狗、马吃得都要比奴隶还好。那时,大家都不知道明天会怎样,生死不由自己,我们只是农奴主眼中‘会说话的牲畜’。”
据已70多岁的洛桑曲达说,曾先后亲眼看到多人被农奴主活活打死,他的父亲也是被农奴主打死的。旧西藏,在路上遇到农奴主时不行礼(摘帽、鞠躬、吐舌)而绑在柱子上的、挖眼的、打死的也见过。农奴一天只能吃5两糌粑,与牛羊和狗同住。
1959年6月6日下午,工作组召开全庄园农奴大会,选举农协筹委会委员。人群分成三堆,开始讨论。一个络腮胡子、脸上的皱纹成了小壕沟的老人从草地上站起来。一看就知道,这老人虽然在饥寒中度过了将近一生,但仍有顽强的生命力。他说道:“诸位邻居亲戚们,今天是我们祖祖辈辈第一次自由地做人,头一遭由我们自己挑选人,挑选出来的人不是压迫我们,不是打我们、骂我们,而是领着我们翻身的人。我们要翻身,要自由,过好日子,就要选这样的人。我们都刚从昏睡中醒来,需要共产党和我们挑选的人用手牵着我们走路……”
最后,尼玛次仁、基嘉、乌金、多吉、阿旺等站在圈中桌子前面,他们额上、鼻子上都出了汗,眼睛放出喜悦的光芒。围着他们的人们把手高高举起来了。这是一双双被人支配的手,这一天第一次自由地举了起来,在这个庄园面前,过了第一次民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