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末假日版 > 资讯播报
创新传统唐卡 打造艺术高地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叶星生   发布时间:2015-01-07 09:44:00   来源:西藏日报

  2012年5月,“百幅新唐卡”文化项目在拉萨正式启动。6月,我进藏参加了首届设计方案评审会,以口头和书面形式提出创新唐卡的几条标准和工作建议,并承接了《陈毅进藏——西藏筹委会成立》和《欢乐颂》两幅唐卡的创作任务。

  创新发展唐卡艺术,是我多年的愿望。我61年随父母进藏,在拉萨中学读书时,追随原十世班禅画师西洛老人学习藏画,从此和西藏民间艺术结下不解之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设计绘制的人民大会堂西藏厅壁画《扎西德勒图》、新藏画《布宫祥云图》便是在西洛老人的指导下以藏画的方式完成的。此后又设计“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纪念邮票、创作大型布画《藏文创始人吞米桑布扎》中尝试创新。对这次“百幅新唐卡”创作工程,我拍手叫好,积极参与,并捐赠了1000支勾线毛笔及16本《唐卡》著作,以表示我的诚意。

  《陈毅进藏——西藏筹委会成立》和《欢乐颂》唐卡创作由我主笔,先后参与绘制的还有游江明(瑶族,毕业于四川美院)、索朗克珠(藏族,民间画师)、万丹丹(女,毕业于四川美院)。后期参与人员有泽拉东卓(藏族,民间画师)、李美(女,毕业于景德镇瓷艺学院)及林秋禾、李庆、马磊、邵静等四位中央民大艺术学院研究生。

  一、《欢乐颂》(300×175cm),布面彩绘

  此画为百幅唐卡最后一幅,为收尾压阵之作,一是幅面巨大,二是在内容上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反映前进中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和各民族在祖国大家庭中团结、和谐的幸福生活及当家作主、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为此借用了人民大会堂西藏厅主体壁画《扎西德勒图》的基本形式。

  《欢乐颂》主题紧扣“幸福、欢乐”一是在人物动作上求姿态各异,生动鲜活,二是在人物形象上追求各地区、各民族、各阶层不同年龄特征的个性差异,对人物的面部表情与内心世界进行深入刻画,强调其生命力和感染力,避免雷同化、程式化,三是在服装、首饰道具、图纹上尽可能真实细腻,为此翻阅了大量的图文资料。背景紧扣“社会主义新西藏”,以自然景观与现代建筑为符号,表现西藏和平解放60来在文教、卫生、体育、广电、能源、环保以及城市建设方面的新成就。远处为雪峰、草原、江河,并以传统的唐卡模式,两角为祥云中的太阳、月亮,象征生生不息、与日月同辉。近景为花木、果树、小鸟、蝴蝶以及盛开的邦锦花,象征幸福的金光大道。

  全画在构图上借鉴传统唐卡最常用的中心构图法,以藏族传统节日供奉的切玛、德噶、羊头、青苗、干果及酥油、糌粑、砖茶、食盐“四宝”组成,十一位旋转起舞的男女农牧民组成中心圆,地面“八吉祥”图纹形成外围,而下方则以横向对称的形式表现西藏各地区、各民族的男女老少人物及背景的自然景观,从而让画面在圆和方、直线和曲线的对比中形成刚柔并济,动静结合的节奏与旋律。这在全画中心及左右二处构图上体现得更充分:中心以直线构成的布达拉宫与以曲线画出透明太阳;左面机场雕塑圆形背光与旁边竖条形的“和平解放纪念碑”;右面牦牛雕塑圆形光环与旁边的竖形“两路通车纪念碑”,均是在圆和方的对比、曲线和直线的交织中来连贯和统一全画面。

  这幅唐卡在色彩上尽可能使用传统矿物颜料和真金白银,风格上以东藏的噶玛嘎则画派和卫藏的门萨画派相结合,以重彩平涂为基础,以点染、透明画法来加强其空间层次感,这与噶芝画派五明高僧唐拉嗡则活佛所画的祖师像在头光中所透出的山川树木同出一辙。而在人物面部、服饰的表现上则采用了汉地工笔明暗渲染方法来表现结构和表情,使画面阳光艳丽、生机盎然。

  二、《陈毅进藏》(160×130cm)布面红底金绘

  创意:红底金绘传统“玛唐”形式,以浪漫、夸张的手法,表现1956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时,陈毅副总理率中央代表团进藏庆贺,受到西藏社会各族各界人士热烈欢迎的情景。

  画面主体:左为陈毅副总理率领汉、蒙、藏、傣、苗、维、朝鲜等各民族代表,祝贺西藏筹委会成立;右为西藏地方政府官员及社会各界男女老少在布达拉宫前欢迎中央代表团来到拉萨;前为藏汉儿童手捧鲜花哈达庆贺这一雪域盛事。全画以35位姿态各异的人物及相关饰件构成。

  衬景:祥云、仙鹤、法号、宝幢、经幡、彩旗及十世班禅赠送给中央代表团藏汉二文银牌匾:“敬献给中央代表团团长陈毅副总理,我们保证以建设祖国新西藏的积极行动来报答毛主席团结进步更加发展的伟大号召——班禅额尔德尼”。

  下方为花树祥云并在图纹空间中以藏汉二种文字书写陈毅进藏讲话:“愿我们的团结和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一样的青山不老。”

  艺术特色:传承、学习借鉴传统“玛唐”朱砂红底金绘唐卡及阿里陀林寺壁画的艺术形式,以流畅的金线来构成优美的节奏与旋律。

  创新: 首次以红唐卡的形式来表示重大历史题材,基础内容以黄金平涂、点染,人物、服饰及主要内容以白金勾勒,以金色的疏密关系和亮度变化来表现不同内容及空间层次,从而达到灿烂辉煌、变化丰富的艺术效果,试图探索出一种新颖的红唐卡形式。

  三、创作感悟

  (一)端正态度、调整观念。首先从思想上认识到创新唐卡的重要意义。这是1300年来唐卡艺术发展史上一次跨越与革命,是在做一项前人、古人甚至自己都没有做过的事,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来转变观念,战胜自己,跳出以往惯用的套路,以一种崭新的思路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来对待这一新课题,从而为唐卡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闯出一条新路。

  (二)备足粮草、轻装上阵。正因为这是前人未曾走过的路,故必须充分做好前期准备:一是对传统唐卡的学习、调研,找出一种与创作主题相吻合,便于发挥自身长项优势的艺术风格与形式。二是根据画面所表现的内容,以拍摄、复印、速写等方式系统地搜集相关资料与图文素材。其中涉及到形象、服装、首饰、景物、道具、乃至茶具酒器都应有所依据,可以艺术加工,但不能胡编乱造,这对历史题材创作尤为重要。

  (三)唐卡特色、贯穿始终。既然是唐卡创新,首先就要画得像唐卡。即使不加丝绸盖幔、三色锦缎,也应具备唐卡特色。这不仅在于传统原材料及装制形式上的使用,更重要是要抓住唐卡的精、气、神,在总体布局、绘画手法、艺术风格的运用与把握上都应与唐卡特色对路。对其它画种可以融汇、借鉴,但如画得像汉地的工笔重彩画、西域的细密画,即使画得再好也称不上新唐卡。

  (四)现代题材、时代精神。“百幅新唐卡”是表现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的社会发展与重大题材,画的是现代人、当今事,反映西藏各族人民当家作主、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幸福生活。人民成为唐卡的主角,这和一千多年来以神为主体,以造像量度经为准绳的绘画模式拉开了大距离。故必须在传承传统唐卡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一是在人物造像上,从人体比例、面部结构、肢体动作都突破量度经的束缚,切忌概念化、程式化。二是表现的内容融入其它艺术手法来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人文气息与社会发展相合拍的新唐卡。

  (五)细腻描绘、深入刻画。这是传统唐卡艺术的一大特色优势,也是衡量唐卡价值高低重要标准。尤其是在造像、装饰和图纹上必须一丝不苟、精细入微,加上大量金银的巧妙应用,而使唐卡灿烂辉煌,千百年来所有精良唐卡莫不如此,甚至一幅唐卡需要耗时若干年来完成。17世纪勉萨画派创始人群英嘉措艳丽精细的“毫毛画”,18世纪噶芝画派画圣朗卡杰在《如意宝藤》组画中可以在孔雀扇心内画出米拉热巴在山洞中与众生灵修行的感人场景,其精美绝伦的画工让人折服。

  总的来说,此次唐卡创作过程是一次对藏族传统艺术学习、传承、创新的过程;是对以往的创作思路、艺术手法进行挑战与实践的过程,是我们在民族绘画艺术道路上的一次锻炼与跨越。

(责编:央金)

  
  最新评论
  相关链接
   说两句吧
姓名:  城市:  手机:  邮箱:
所有评论谨代表网友意见,中国西藏网仅保持中立       
 
 
假日推介
西藏旅游
海外视角
博    客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