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末假日版 > 资讯播报
产业扶贫打造藏南“华西村”
——记西藏山南地区滴新村脱贫之路
 
安娜 张京品   发布时间:2014-10-16 09:54:00   来源:新华网

  在西藏山南结巴乡滴新村,很少听说有人外出打工,但2013年村人均收入却高达11533元,比全乡人均收入高出近50%,是西藏农牧民人均收入的近两倍。

  滴新村的致富主要得益于当地的农业合作社。

  “我们这里四面环‘扎西’(平安吉祥之意),早年听一个喇嘛说,当年布达拉宫选址就差点选在这里。”滴新村第一支部书记多吉平措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你看,村东边,是扎西塘,旅游朝拜的好地方;西边是扎西桥;北边是有300多年历史的扎西多卡寺;南向贡布日神山那边,还有一个扎西岗。”

  在多吉平措的眼中,滴新村本是块“风水宝地”,然而这个被“扎西”环抱的地方,却并非与生俱来就吉祥如意。

  “10年前,村里年人均收入只有2000元,环顾四周,最值钱的东西只有两样——砂石和荒地。”多吉平措说,“那时全村300多个劳力,每年有200多人要出去打工,日子还是过得苦哈哈。50岁的村支部书记扎西多吉,急得头发都快白了。”

  终于,机会来了。2005年,乡里办的砂石厂破产了,扎西多吉看准滴新村的资源优势,决定在村头靠砂石山的地方重新组建一个砂石厂,但这样的想法却遭到了村里人的强烈反对,原因是:有其他企业也看中了这块地方,承诺每年出10万元的承包费。

  “90%以上的村民都认为,这样‘不劳而获’的收益要比办厂风险小得多,没必要再折腾了。”多吉平措说。

  “办厂虽然有风险,但是辛苦点,我就不信不能发家致富。我们有资源,有条件,为啥要让别人把钱赚了去。”扎西多吉想不通,为此,他顶住重重压力,硬是把厂子给建了起来,定名为“兴农砂石加工合作社”。

  “不管遇到多大的阻力和误解,在老书记的心中,带领大家共同脱贫致富的信念都没动摇过。”滴新村副主任格桑平措说。“由于人员和技术条件有限,最初厂里仅能生产砂石料,但是一年下来,我们就创收80多万元,当年就给老百姓分红45万元。大家尝到了甜头,热情也慢慢高了起来,现在全村家家户户都参与到合作社里来了。”

  2008年,自治区领导到滴新村视察,看到砂石厂不仅实现自主创收,还带富了一方百姓,当即决定将其纳入国家劳动力转移项目。“截至目前,国家扶贫资金已累计对砂石厂投入480万元。主要是以贷款贴息的形式支持,他们做得非常好。”山南地区扶贫办党组书记索朗多吉说。

  如今的砂石厂,固定资产已由办厂之初的72万元,增加至3000多万元,不仅生产砂石料,还能制砖和石雕,产品覆盖西藏全区,日均可实现纯利润3-4万元,员工月工资最高达7000多元,平均月工资4500多元。

  53岁的白玛罗布2009年到砂石厂工作,月收入6000多元,除日常工作,他还承包了厂里的项目。“现在家里有钱了,孩子们都上了大学了,这都要感谢老书记的坚持和党的扶贫政策好啊。”白玛罗布说。

  据多吉平措介绍,自从砂石厂成立以后,村里出去打工的人每年都在减少。“今年只有十几个人出去,还主要是做生意的。”

  在砂石厂的带动下,现在的滴新村日子红火了,但他们并没有只顾自己发展,还积极投身于环保和公益事业。

  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至2014年,砂石厂累计对全乡五保户、贫困户、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灾民等捐助400多万元。

  “为了防止砂石厂生产对环境造成破坏,我们每年都要补种树苗,2005年村里林地面积仅有八九百亩,现在已有4000多亩,全村植被覆盖率在90%以上,风沙也比前些年小了很多。”多吉平措说。

  谈到滴新村和砂石厂的未来,扎西多吉并不满足于现状,“去年我们又在砂石厂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组建了农具合作社和农业种植合作社,未来我们还要发动全体村民,搞度假村,奶牛基地,绿色藏油、糌粑加工厂,建一批优质温室大棚。”

  “我们的目标是把滴新村建成藏南‘华西村’。”扎西多吉说。

  原标题:产业扶贫打造藏南“华西村”——记西藏山南地区滴新村脱贫之路

  (责编:央金)

  
  最新评论
  相关链接
   说两句吧
姓名:  城市:  手机:  邮箱:
所有评论谨代表网友意见,中国西藏网仅保持中立       
 
 
假日推介
西藏旅游
海外视角
博    客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