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秋天来临,西藏的“风筝季”就开始了。秋日“斗风筝”,在西藏拉萨和日喀则的一些城镇广为流行,是一项极具特色的西藏民俗娱乐竞技活动。
在西藏,放风筝的时间有严格的规定。西藏作家平措扎西回忆道:“风筝在拉萨一带被叫做‘洽皮’,是飞鸟的意思。而在日喀则则被叫做‘秀洽’,就是纸鸟的意思。我们小时候,不到秋天是不能随便放风筝的。只有田间的青稞变成了金黄色,丰收在即,或是割完的青稞运到卖场以后,我们才可以放风筝。如果我们心急等不到秋天就放,会被长辈责备。因为在老人家看来,孩子们过早地放风筝会让秋天提前带来,庄稼还没成熟,就到冬天了。即使现在,还有些老人对过早的放风筝表示不理解。”
对孩子而言,放风筝总是开心的事。摄影:杨旭
如果大家认为在西藏放风筝,只是好玩好看,那就OUT了。更吸引眼球的是这里的风筝还“会打架”,被称为“斗风筝”。
通常情况下,斗风筝都是“单挑”,两只风筝在空中旋转,两根线交叉缠绕,一只风筝被绞断了线,另一只风筝就获得了胜利。斗风筝讲究技巧,胜与败,掌握在握着线轮的放风筝者的手上。风筝线速的快慢和力度的大小成为胜负关键。所以每个参与斗风筝的人都会对自己的选线非常讲究,还要给线上“那”。
“那”是黏在风筝线上的锋利碎屑。主要成分是玻璃碎粉,制作过程复杂:先将玻璃碎渣在石臼中捣碎成粉,用纱布淘掉粗玻璃,捣碎大米,加入白糖和粘性较好的草本植物“旺拉”,加水熬煮成特殊的“上齿液”。待冷却,一人倒“上齿液”在手心上,另一人站在不远处用轮子收线,给风筝线上“那”。上完“那”的线犹如麦穗的刺一样锋利,上齿有粗齿、中齿和细齿之分,不小心会划到手。斗风筝之前,主人需要做好所有准备工作。
已经是西藏第三代的王先生告诉记者:“当一方的线被锯断风筝飘走时,我们总是赶着去抢夺断线的风筝,仿佛就算前面有铜墙铁壁也挡不住我们。但有时候风向改变,风筝反而越飘越高,我们就只能无奈地看着远去的风筝。如果风筝落下来,孩子们就会争先恐后地抢。现在想来都是难忘的童年回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