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吐蕃王朝分裂时期,赞普后裔流落到门隅地区称王,统治、开发门隅地区近400年,而并非国内一些专家所说的‘几无所闻’。”西藏自治区社科院原副院长、著名藏学家巴桑罗布经过系统考证,目前正式对外公布了这一研究成果,将填补吐蕃分裂时期门巴族历史研究的空白。
“门隅”在古代藏语中意为“隐秘乐园”,这一古老的词汇几乎与“蕃隅(西藏)”同时出现,西藏吐蕃王朝时期,门隅被当作“隐秘”的避难处或者流放地。近现代以来专指“门达旺”地区。
巴桑罗布介绍,一些学者、专著断言,“吐蕃分裂割据时期(公元9世纪中叶至13世纪中叶),门巴族历史几无所闻,仅存一些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然而,他根据《门隅明灯》等史籍以及实地探访考证发现,吐蕃崩溃以后近400年的分裂割据时期,门隅都由吐蕃赞普后裔统治,并不只有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巴桑罗布说,史料记载,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之孙赤祖德赞(公元815年至836年在位)过分推崇佛教、抑制苯教,过度用兵,致使其与臣民失和。吐蕃大臣便纠合一些赞普世族、权贵,密谋弑君灭佛。由于赤祖德赞兄弟藏玛有继赞普之位的可能而被迫流放至门隅。
“到达门隅后,藏玛打听到‘拉沃域松(今门隅达旺一带)’地方人烟、村庄稠密,便来到‘拉沃域松的别卡尔’堡塞,后来辗转至‘弥森巴’地方留驻称王。”他说,“原先门隅由于没有首领,争执、械斗不断,缺乏安全感。因此,后来人们纷纷来弥森巴王宫迎请首领。”
藏玛之子通列金为首位“弥森巴”地方王,其长子赤丹贝继王位;赤丹贝之子那穆贵德纵览父辈王祖文书档案,包括先祖赞普圣哲之典籍,仿照先人遗规,学习、运用祖辈赞普和尊长的统治经验,将门隅绝大部分土著居民、村落收为治下。
“赞普后裔在门隅地区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巴桑罗布说,经过实地考证发现,门隅地区至今留存着众多堡塞式王宫建筑遗址以及古栈道悬崖铁链、隧道、民居、寺庙等遗迹,这都是当年藏玛后裔统治下门隅社会的见证;此外,当年门隅文化也很繁盛,著名藏戏《卓娃桑姆》中主人翁的故事都能在藏玛后裔的故事中找到真实的原型。
“赞普后裔还促进了藏传佛教在门隅地区的发展。比如康巴王系别卡尔宫王觉沃·塔尔杰的三王子松巴出家后,便精研佛教经典,在门隅地区建立了多座寺庙,弘法济民。”他说。
至于吐蕃分裂时期门隅历史鲜有人知的原因,巴桑罗布分析,由于门隅地理条件限制,赞普后裔虽在门隅各地称王,但未能完全形成统一王朝;此外,西藏古代几乎所有的史籍,都将藏玛褒以虔诚、可敬的佛教徒,而不记述其政教相济的历史,故而藏玛及其后裔繁衍生息,治理、开发门隅的业绩便鲜为人知。
(原标题:专家的系统考证,填补了门巴族历史研究的空白)
(责编: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