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林芝地区朗县烈村的公路边上,一间30平方米左右的小作坊里,摆放着原始的灶炉,熊熊的火焰上,放着一口直径约25厘米的铁锅,锅里咕嘟咕嘟地煮着一种叫“吉薪”的树皮。
“火温关系到皮料的柔韧度,将直接影响纸的质量。”33岁的加里,正在控制着灶炉的火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金东藏纸传承人,古老金东藏纸正在她的手里恢复生命力。
资料显示,藏纸的制造工艺在西藏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记录了西藏的历史变迁。金东藏纸因产地旧称金东宗而得名。由于拒腐防蛀、抗拉耐折,工艺考究,金东藏纸古时成为官方公文、典藏经典和纸币的专用纸。
“金东藏纸工艺复杂,制作成本高,产量低,随着传承人相继去世,面临失传的危险。”加里的师父、83岁的巴吉一直对金东藏纸的传承忧心忡忡。
2006年,加里拜巴吉为师学艺,根据巴吉口述,慢慢掌握了这一传统技艺。
“每次我做完,都要拿给巴吉师父,她一摸,就知道我做的质量好坏,我还得继续努力。”加里说。
加里告诉记者,金东藏纸的工艺流程主要分为备料、制浆、浇造和烘焙四个阶段,其中仅备料就要经过砍伐、剥皮、去皮、煮料、捣料等十多个步骤,平均一天只能做一张45×45公分大小的纸。
“因为产量少,金东藏纸价格很贵,一张A4大小的纸可能要卖30元。不过因为保存时间长,档案馆有很大需求,一些公司也买去做特色请帖、信封,总体还是供不应求。”加里说,金东藏纸恢复生产后,已经开发出笔记本、画册、书刊等产品,2013年她的作坊销售收入5万多元。
作坊里,村民德吉卓嘎和卓玛次仁正在用刀剥皮。她们说,这些野生的“吉薪”很少,是金东藏纸未来扩大生产的“拦路虎”。历史上,因为金东藏纸需求量大,甚至从山南加查运送“吉薪”。
朗县文物局局长群措说:“今年我们鼓励加里在附近试种‘吉薪’,如果试种成功,下一步政府将支持金东藏纸扩大生产。”
据了解,2010年,当地政府为支持加里恢复金东藏纸技艺,采用政府投资和当地农牧民投工投劳的方式,建起了金东藏纸加工制作坊,累计投入了约70万元。目前,加里每年可以拿到5000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专项资金。
国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表示,金东藏纸是藏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研究西藏的历史和民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下一步将支持金东藏纸拓展实用价值,帮助金东藏纸开拓市场。
(原标题:非物质文化遗产金东藏纸走向新生)
(责编:赵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