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末假日版 > 资讯播报
西藏千年古陶艺在传承中焕发生机
 
许万虎 刘坤   发布时间:2014-07-10 10:51:00   来源:新华网

  身为西藏制陶技艺的传承人,41岁的顿珠也许不曾想到,与自己朝夕相伴的藏式陶器,竟能漂洋过海得到澳大利亚客户的青睐。

  陶器是藏民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皿之一。西藏制陶历史源远流长,从古至今,遍布高原各处的“陶乡”不胜枚举。

  顿珠所在的西藏日喀则地区江孜县卡麦乡,就是有名的“高原陶乡”,诞生于此的“卡麦陶器”已有千年历史。如今,仅卡麦乡格益、朗嘎两村就有90户、480人从事制陶业,占两村总人口的43%。

  据了解,西藏制陶技艺多为家族传承,且传男不传女,因此,藏族制陶几乎全由男人承担。如果自家没人制陶,则可以去亲戚家或同村师傅处打下手,做零活,从旁学习。

  顿珠是典型的藏族汉子,却有一双巧手,拥有近30年制陶经验的他告诉记者,采挖陶土是制陶的第一步,陶土主要由制陶的男人负责挖掘、运输。

  原料到位后,便是砸土、和泥、拍器底、贴器壁、安口沿、安壶嘴、安壶柄、阴干、烧制、上釉……几道繁琐而固定的工序之后,精美实用的陶制器皿方可成型。

  顿珠介绍,藏式制陶技艺除了运用在陶锅、酥油茶壶、青稞酒壶等生活用陶之上,在宗教器皿中也很常见。

  一直以来,巧夺天工的藏式陶器还是帮助民众致富增收的“金疙瘩”。制陶技艺帮助陶匠养家糊口。因此,陶匠技艺学成后,会向师傅献上一条哈达,以表感恩。

  行走在日喀则至拉萨的路上,或是在雅江边,常能听到运送陶器的毛驴驮队传来叮当声,看到卖陶人在大树荫蔽下,燃起香炉,一面乘凉,一面呼喊着兜售自己的“杰作”。

  在过去,陶匠一般没有耕地,主要靠售陶换取粮食、茶叶、酥油和盐巴。如今,陶匠不再是身份低微的民间艺人,原始的售陶方式也早已成为历史。

  “在旧西藏,制陶人往往被视为下等人,他们甚至不能与旁人同桌就餐。”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阿旺旦增说,如今得益于国家和自治区非遗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这些传统技艺传承人被冠以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社会地位和自信心空前提高。

  近年来,藏式陶器的销路也越来越广,出自名家之手的陶器往往价格不菲。以卡麦陶器为例,在当地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卡麦乡制陶技艺告别了粗加工,不仅与一些文化产业公司合作创立了品牌,还与澳大利亚的客户达成意向性销售合同。

  “以前都是背着陶器去城里卖,收入有限,现在村民们不用担心销路问题,拉萨、日喀则、山南、那曲等地的需求量很大。我们只需每天不停地制陶,月收入就能增加7000多元。”顿珠说。

  “下一步我们将邀请文化产业开发公司对陶器的产品设计、产品包装进行优化,进一步增加其经济效益,努力使西藏千年古陶艺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江孜县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桂英说。

(责编:央金)

  
  最新评论
  相关链接
   说两句吧
姓名:  城市:  手机:  邮箱:
所有评论谨代表网友意见,中国西藏网仅保持中立       
 
 
假日推介
西藏旅游
海外视角
博    客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