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多展示地毯厂出品的新产品,脸上充满了自信。记者 丹增平措 摄
自古以来,江孜卡垫因其技艺独特而被称为“卡垫之乡”。在明、清时期不仅是西藏进贡朝廷的主要贡品,而且在1904年,英军武力打开西藏大门之后,也遭到侵略者的野蛮掠夺。后来,江孜卡垫出口至欧美国家,可见江孜卡垫魅力不凡。
传统技艺薪火相传。1973年成立的江孜地毯厂一直坚持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以生产江孜特色的各类毛毯产品而闻名于西藏乃至中外,成为标榜江孜卡垫的重要产品。
江孜地毯厂坐落在江孜宗山北面的一座优雅简朴的传统藏式小院里,我们来到这里时,纺织工人们正在用传统藏式纺织工具进行毛毯编织。他们仅靠双手就能把一根根错综复杂的彩线准确快速地穿插在密密麻麻的纺布上,勾勒出各种光鲜亮丽的图案,不下几年苦功是很难有这般手艺的。记者询问他们师从何处时,纺织能手们异口同声地说出了同一个人——江孜地毯厂厂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边多。
边多出身于一个传统制毯世家,世代生活在宗山脚下,是一名地道的江孜人。从14岁开始,边多就和姐姐随父母学习纺织技艺,父母把编织毛毯作为一门生计传授给了他,从此编织毛毯成为他的终身职业。“我父母编织的毛毯当时在江孜特别有名,过往江孜的商人都会慕名前来订购,我和姐姐是父母纺织技艺的唯一传人。”今年63岁的边多回忆少年生活时,父母高超的手艺总能让他充满自豪。
江孜地毯厂虽然远近闻名,但其工厂夹杂在宗山脚下的居民区中,如果没有熟人带路,很难找到,这也是边多心中不小的遗憾。“最初厂址在宗山广场那块地皮上,当年宗山广场开始施工建设,按政策规定本来可以在广场对面的空地建厂,但当时厂里负责人选在宗山后面,这影响了日后客人前来光顾。”虽然地毯厂的产品年年都是供不应求,但作为商人,他深知依托宗山这样一座地标性建筑,好处远大于夹在居民区里。
说到宗山,心血来潮的边多给我们讲了一个以“英雄”和“技艺”为关键词的故事,一个发生在他身边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边多小时候的老邻居,铁匠老旺都。老旺都打制的剪刀在当时堪称剪毯(剪花)极品,是个非常有名气的铁匠。1904年,英军攻陷江孜城后即开始猛攻宗山,数千名藏军坚守宗山城堡顽强抵抗英军的一次次进攻。但在紧要关头,藏军土炮由于连续发炮,固定炮筒的炮架损坏严重,无法准确瞄准目标。就在这时,藏军中一名江孜人想到住在山下的铁匠老旺都,等到夜深时把他接到山上。老旺都打制损坏部件,固定住了炮筒,藏军的战斗力得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