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天空》剧照。 资料图片
《西藏天空》剧照。 资料图片
历时五年打磨、500多天藏地拍摄,最终呈现给观众118分钟的动人天空。由上海电影集团原创出品的电影《西藏天空》日前在上海率先上映。西藏这片充满神奇色彩的土地一直是全球艺术家努力表现的地方,《西藏天空》以艺术的方式直面并回应了世界对于西藏的关注,从“人”的角度出发,以平和的视角再现了西藏民主改革的历史进程,呈现了一部波澜壮阔的藏地史诗。
“三藏”特色 “藏味”十足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奴》,到后来的《红河谷》,再到如今的《西藏天空》,在作家叶辛看来,近几年,像《西藏天空》这样的西藏题材的影视作品,“即使在世界范围来看,也是比较少的”。
上映几日来,《西藏天空》在观众中反响热烈。作家孙甘露说,《西藏天空》的场景让他想起了《百年孤独》,“新事物的到来唤醒了这个古老的世界”。
《西藏天空》首度聚焦西藏和平解放历史,讲述了两位藏族青年从主仆到仇人再到朋友的情感纠葛,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通过人物命运,折射出西藏从落后的农奴制度中走出来后的社会历史变迁。
影片出品人、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告诉记者,《西藏天空》从选题开始历时五年,先后邀请了7位编剧,单是剧本就改了17稿。最终定稿由藏族作家阿来完成,历时两年,四易其稿,才写定了6万字、200个场景的剧本。
“有了好故事,电影就成功了大半。”任仲伦说,这部影片从一开始就是按照史诗的风格来设定的,要拍出“最纯正的藏味”。熟悉西藏历史文化的藏族著名作家阿来无疑是最合适的编剧人选,而这也是这位茅盾文学奖得主的第一次“触电”。
和很多西藏题材的影视作品在川西地区、尼泊尔等地拍摄不同,剧组坚持在西藏全境实地拍摄一年多,足迹遍布阿里、纳木错、林芝、拉萨等地。藏地拍摄、剧组95%的藏族演员、全藏语对白,“三藏”特色让《西藏天空》“藏味”十足。
任仲伦介绍,剧组曾考虑起用大牌演员、明星出演角色,多番考虑后,最终决定起用藏族新人演员担纲主要角色,原汁原味的表演令人惊喜。该片已荣获2013年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饰演少爷丹增的阿旺仁青获得“优秀新人男演员奖”。
最深层的“解放”
“一部讲人的电影”,采访中,饰演农奴普布的拉旺罗布和饰演普布妹妹央金的索朗卓嘎不约而同地使用了这样的描述。“西藏题材的电影具有特殊性、局限性和复杂性,我们想用电影还原并且表达在西藏历史突变的时代里面,人的情感变化、情感的艰难以及情感的升华和美丽。”导演傅东育说。
“解放,不仅是农奴普布的解放,也是少爷丹增的解放,更是人的解放。”在阿来看来,“通过两个男人一辈子的情感、命运纠结来真实展现西藏的社会变化、人追求生而平等的自由,以及经历的种种艰难,可以说,这部电影将西藏近代史作了一个梳理。”
不同于过去传统电影中描写的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西藏天空》不局限于一场解放农奴的土改运动,而是展现“让一个完全失去自我的农奴,变成一个有自我意识的真正的人的过程”,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汪澜称:“它不只写了农奴主和农奴的关系,而且还描写了作为一个人的个体,展现了自我寻找、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历程。”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说,《西藏天空》选择从“人性解放”的角度去解读一段四十年风云跌宕的历史,有着很高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
一个真实的西藏
“其实,人的解放比社会解放复杂得多,他们的命运转折才能真正体现西藏当代的历史。”阿来强调。全程“护航”影片策划拍摄的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说:“西藏地区"过去是什么样,现在为什么是这样,将来会是什么样",电影能给观众传达这些信息,便成功了。”
在文艺评论家毛时安看来,《西藏天空》用非常好的人性的艺术构思展现了少爷和普布反反复复在漫长人生当中寻找失落自我的过程,同时还原给世界一个真实的西藏,把“西藏瑰丽的文化,博大的内涵,包括绘画、建筑、人文、宗教等比较真实地、艺术性地展现给世界,是一部把大气磅礴的史诗进程和精细的、复杂的、人性的纠结和刻画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影片”。
傅东育介绍,影片涉及的不少历史事件也是首次在大银幕上真实呈现,“我们希望能给西藏留下一部民族的电影,得到藏族人民的认可”。毛时安认为:“《西藏天空》把一个真实的西藏、真实的藏族人民的生活告诉了当今世界,让这个世界理解西藏人民是怎样从落后的农奴制度走到现代的生活形态中。作为文艺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去用艺术回答这个时代的精神问题。”
(责编:赵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