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末假日版 > 资讯播报
艺术家罗浩与西藏的“三次对话”
 
许万虎 黄兴   发布时间:2014-04-14 11:02:00   来源:新华网

  艺术家罗浩,四川宜宾人,一米八几的高个。他在藏40余年,身上一水儿的“西藏情怀”。

  1964年罗浩出生在四川,在拉萨长大,父母曾是随军记者。上高中时,父亲离世,他放弃读书,子承父业搞起摄影,从母亲手中接过了生活重担。

  清苦的日子过了很久,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他才用摄影所得买了人生中第一身新衣服。就在那时,大批内地艺术家进藏,颇具“文艺范”的罗浩很快便融入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圈子——“拉萨派”。

  “当时艺术家进藏很不容易,有的搭车,有的徒步,但都是带着思想来西藏寻找心灵的东西。”罗浩说,“我是一个综合者,与他们相处的日子里,我博采众长,吸纳他们身上激情洋溢的艺术精华,然后用在摄影上。”

  对高标准摄影艺术追求的心,拽着罗浩往前走。1987年他前往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新闻摄影,一有闲暇,他就扎在哲学书堆里消磨时光,渐渐地对自然与生命有了深刻的感悟。

  学以致用。罗浩回到西藏后,以13年的跨度实现了与西藏的“三次对话”。

  1989年的一天,罗浩机缘巧合来到珠峰大本营,第一眼看到珠峰时,这位身材魁梧的硬汉禁不住潸然泪下。他说,那种泪水不算是哭泣,是自己被珠峰彻彻底底地震撼、折服了。

  “实际上,与珠峰的这次对话,是针对环保的行为艺术。”他说,作品追问了人们面对珠峰时应该做些什么。“生死都是赤条条的,我们何不与圣洁的雪山对一次话,用艺术唤醒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心”。

  1998年,罗浩在雅鲁藏布江漂流中达成了他与西藏的第二次对话。此行异常艰难,用他自己的话说,“就像把脑袋系在裤腰带上的冒险”。

  那次漂流,是中国民间探险史上的里程碑,罗浩一行18条汉子面对藏民族的母亲河——雅江的正源,充满了“壮士赴死”的豪情。“出发前我们每人拍了一张半身标准照带在身上,一旦出事后可以据此确认身份。”他说,当时自己做了一个墓碑,用笔写下了“1998,中国雅江,罗浩”几个字。

  每结束一站探险任务,罗浩便把拍完的胶卷交给后勤保障车上的司机,随时准备下一站生死未卜的旅程。“这次悲壮的探险,更像是自己与自己,与社会和自然的深刻对话。”他说,“面对危险和恐惧,我们是选择退缩还是向前,全在一念之间。无论是天灾人祸,还是社会压力,我们都应该勇敢克服。”

  2002年,罗浩邀请4名女性志愿者,来到拉萨河对岸,面对布达拉宫庄重留影,完成了他与西藏的第三次对话。“我长期行走在西藏牧区、农区与城市之间,对西藏家庭中的妇女形象印象深刻。她们是支撑一个家的顶梁柱,我对这样的女性很崇敬。”他说,“希望通过摄影,向世人展现西藏妇女吃苦耐劳、善良勇敢的高大形象。”

  “如果有一天,我的生命走向终结,那么西藏是我最好的归宿。我要将一半骨灰撒在雅江,那样我人生的圆,才能画上句号。”他说。

(责编:朱琪)

  
  最新评论
  相关链接
   说两句吧
姓名:  城市:  手机:  邮箱:
所有评论谨代表网友意见,中国西藏网仅保持中立       
 
 
假日推介
西藏旅游
海外视角
博    客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