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昌都地区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加大对非遗项目保护力度,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到75项,古老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昌都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传数据库的方式,成立由区内外知名学者、专家组建的顾问团,并以区、地、县三级文化部门负责人组建数据筹备组,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5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2项进行系统保护,实现技术保护,科学传承。
加快弦子、锅庄、热巴、酥油花、嘎玛嘎赤绘画技艺、江达刻板技艺、格萨尔说唱、寺庙舞等非遗数据库建设,先后投入资金近40万元,完成数据库的基础硬件建设。
文化部非遗司安排140万元非遗数字化专项启动经费,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安排60万非遗数字化保护经费。昌都锅庄、芒康弦子、丁青热巴、强巴林寺酥油花制作技艺等四项作为试点项目入选全国非遗数字转化第一批试点项目。完成芒康弦子128首原生态弦子曲目的词、曲、弦胡、唱声、视频收集、编辑工作,完成昌都锅庄223首的词、曲唱声收集、编辑工作,完成了强巴林寺酥油花制作技艺的视频拍摄工作。
积极实施“个十百千万”计划,地区每年举办1次大型“三江茶马文化艺术节”,10县每年结合本县开展一次具有本县文化特色的乡土文艺汇演,全地区138个乡(镇)和1142个行政村(居委会)有业余民间演出队,全地区培养10000个以上掌握民间技艺的民间艺人,科学有效地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非遗数据库建设做好了铺垫,并使得民族文化不断地在全地区传承下去。
(责编:央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