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0冰川矿泉水、甘露藏药、拉萨啤酒、藏毯等一大批高原特色产业品牌纷纷走向国内外市场,深受消费者青睐;美丽西藏、传统民族手工业深深吸引着八方游客……一年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从实际出发,立足资源优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始终坚持在“特色”上做文章、在“特色”上下功夫,有效促进了全区特色产业的大发展、快发展,使一大批特色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旅游业“造血”功能提高
在产业结构中,全区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大力扶持,狠抓景区景点建设开发和旅游接待能力建设。目前,西藏已形成以拉萨为中心,日喀则、山南、林芝地区相衬托,辐射那曲、阿里和昌都地区的旅游资源格局,飞速发展的旅游业正成为西藏重要的“造血”产业。去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300万人次左右,同比增长22.8%,市场主体发展活力进一步激活,自我发展能力和活力不断增强。
随着自治区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产业链得以不断延伸,旅游业辐射带动功能日趋凸显。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深化,旅游业已经成为全区广大农牧民增收、创收的重要渠道。全区各地通过“特色乡村旅游工程”建设,形成了以“农家乐”、“牧家乐”、休闲度假点等为主题的产品,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共有星级家庭旅馆698家,已有1.4万户、5.8万多名农牧民直接参与旅游经营服务,年总收入达4.1亿元,户均年收入2.93万元,人均年收入7000多元。同时,旅游业具有就业门槛低、参与方式多的特点,为农牧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区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消费收入,还有产品信息、项目信息和市场信息,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
创新引领特色产业发展
“我家得到了县里资金和技术的扶持,养猪场规模得到了扩建,收入比往年提高了好几万元。现在定点收购的商贩盼着村民们每年能多卖些藏猪。”日喀则地区定日县扎西宗乡曲宗村村民卓玛央措道出了我区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为群众带来好处的心声。
藏红花作为西藏的标志之一,在国内外消费群体中早已家喻户晓。“2013年,自治区藏红花产业开发商会计划通过实施‘藏红花惠农兴村计划项目’,带动周边地区扩大藏红花种植面积,生产藏红花100公斤,并通过深加工,使经济效益达到500万元以上。如果跟传统青稞种植相比,藏红花种植一亩地每年可为农牧民多增收5000到1万元。未来,商会计划与科研单位和企业合作,对藏红花优质丰产和深加工技术进行综合利用,研发出含藏红花有效成分的保健品、护肤品等,不断丰富产品,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商会会长刘奇彬介绍说。
作为全国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技术力量最雄厚的传统藏药生产厂家,自治区藏药厂目前已有10多个品种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七十味珍珠丸、仁青常觉等多个品种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有多个品种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目前,该厂已在全国30多个省(市、区)建立了办事处。同时,积极在俄罗斯和蒙古开拓市场,迈出了走向世界的步伐。
随着藏东北牦牛、藏西北绒山羊、藏中奶牛、藏中北绵羊、藏中优质粮油菜、藏猪藏鸡等7个特色产业带初显效益,一批农牧业商品生产基地发展迅速。据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区安排项目资金2000万元、贴息贷款1000余万元,重点扶持国家级、自治区级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24家。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总产值预计达到21.2亿元,增长10%左右;农畜产品加工工业总产值预计达21亿元,增长16%。
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经济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何纲认为,龙头企业通过发展订单、吸纳农牧民就业、农牧民入股和“公司+农牧户”、“基地+农牧户”等经营模式和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农牧民增收和就业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民族手工业蓬勃发展
一年来,在国家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西藏以藏毯、藏香、唐卡、藏式器皿、藏式家具为代表的民族手工业企业经营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一批生机勃勃的中小企业,产业得到健康发展,效益得到了快速提高。据我区工信部门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区注册的民族手工业企业达到了200多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实现工业总产值近7亿元。
新年新气象。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区党委八届五次全委会精神指引下,西藏将继续把特色优势和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高原特色支柱产业,让更多的“藏字号”品牌走向远方、闯出属于自己的国际市场。
(责编:朱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