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圣人”孔子与“武圣人”关帝在中国内地家喻户晓,殊不知在遥远的雪域高原,与二者同音共律的痕迹并不难拾撷。
早在吐蕃松赞干布时期,孔子所创立的儒学即翻山涉水来到西藏。史料记载,文成公主入藏带来了大唐的政治、礼仪制度、文化典籍。当年吐蕃贵族统治者为了提倡儒学,曾向中原派遣留学生,学习儒家文化。
“看这香炉上雕刻的十二生肖图案,便是内地汉文化留下的痕迹。”西藏大学研究生阿旺卓玛把弄着一把从拉萨八廓街淘来的藏式香炉说,“许多藏式工艺品上都能找到九宫、生肖等图案,一些建筑上也有《易经》中太极、八卦等文化符号……”
随着时光推移,西藏的寺庙中如今已经很难寻觅孔子造像。但在民间,许多老人还保留着一些关于孔子的记忆,只不过将孔子“改造”成了精于占卜、历算的“贡则楚吉杰布”。
“藏传佛教认为孔子是文殊菩萨的弟子或化身,是一位‘圣、神、王’三位一体的神秘人物……”拉萨居民丹增益西老人文化程度不高,却深谙“文圣人”孔子的“来历”。
孔圣人的文化痕迹为何出现在西藏?西南民族大学教授余仕麟分析,儒学在藏区流传是汉藏民族长期民间交往的结果。藏民族的崇祖意识、尊亲习俗,也为儒家文化及其伦理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文化土壤。
“武圣人”关帝进入西藏的历史可能要晚的多。史料记载,清乾隆年间,廓尔喀(位于今尼泊尔境内)犯西藏境,公元1792年福康安统军,与藏族同胞共同抵御外侮,获胜后筹资修建关帝庙。
从那时起,“武圣人”关帝即随孔子之后“踏上”了西藏的土地,并“入乡随俗”与骁勇善战的格萨尔形象合二为一。
走进如今修葺一新的拉萨关帝庙,记者看到大殿绿色的琉璃瓦与四周红黄相间的僧舍、汉式月亮门相辅相成,大殿当中,“关帝像”巍然而立,静静歆享信众的香火。
拉萨市文物部门表示,拉萨关帝庙是目前西藏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关帝庙,2007年被列为西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专家最大限度还原和保护了庙宇的历史原貌和特殊朝拜方式。
而在当年汉藏人民抗击廓尔喀入侵的主战场西藏日喀则地区,也遗落着许多关帝庙遗址,其中较为典型的日喀则定日县岗嘎镇关帝庙也于今年晋身西藏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每到藏历节日时,许多人会到关帝庙遗址挂经幡。”定日县一家机关的退休干部嘎玛坚赞说,关帝庙是汉藏人民共同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遗存,反映了祖国统一的历史,是一处实至名归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责编:朱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