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末假日版 > 资讯播报
巴蜀青年痴情“羌舞”十余载
 
许万虎 许茹   发布时间:2013-12-31 09:47:00   来源:新华社

  很多年后,当巴蜀青年张伟再次踏入羌族聚居区,首先闯进他脑海的记忆准会是翩跹古朴的羌族舞。

  张伟,36岁,西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硕士研究生,中国专业人才高级编导。日前,记者在拉萨遇到他时,被他随身携带的一把做工原始的羌舞羊皮鼓吸引,谈笑间,得知在这位地道的汉族青年心里,神秘的羌族舞几乎是他生命的全部。

  羌族聚居于山脉重重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被外界称为“云朵部落”。羌族各类型的祭祀舞蹈较为古老,其中,“羊皮鼓舞”为中国首批入选国家级非遗的羌族代表性祭祀舞蹈;此外,自娱性舞蹈也较为丰富,“萨朗”就是最为普及的群众性舞蹈。

  张伟的“羌舞情缘”始于1998年。那年,他头一次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看到众人围着篝火跳起“萨朗”舞:羌族老乡胯部的轴向转动和不同方位顶胯、甩胯力度,右肩膀较为夸张地摆动,与天地融为一体,舞步中迸发出迷人的力量……这一切令他不忍转睛。

  “当时我脑子里走马灯式地转着一句诗--‘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感动极了!”张伟说,亲眼目睹的美才能打动心灵,从那以后,便萌生了一个念头——将羌族舞蹈系统化,向世人弘扬羌舞之美。

  点燃一盏心灯,只为圆一个梦。同年,张伟背起行囊开始走进阿坝州的原始羌寨采风,脚步遍及汶川县、茂县和理县等羌族聚居地,一呆就是三年。

  “此前,我系统研究过羌族文化历史,并收集了大量关于羌舞的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所以采风进行地很顺利。”张伟说,“我与当地羌族人一起跳舞,向羌舞传承人请教,耳濡目染中,用心捕捉羌舞最精华的元素。”

  羌族语言难懂,但这并未困扰他采风的脚步。“羌族群众崇拜万物有灵、热情好客,我们很快便打成一片。”张伟解释说,舞蹈是肢体的艺术,更多需要心灵的感应。“与羌族老百姓对舞,便是最好的交流方式”。

  除了系统整理羌舞资料,张伟的“雄心”并不止于此:考察羌族传统文化现状,记录羌族民间原始文化生态……寸积铢累,为写作成书做准备。

  功夫不负有心人。目前,张伟历时多年深入探究羌族文化及羌族舞蹈的专著——《云朵部落探究--中国羌族民风民俗及仪式歌舞调查研究》已付梓出版。“这本书描述了羌族民风民俗、祭祀活动和仪式歌舞等内容,并对羌族仪式歌舞的功能性分类进行了图文并茂的探究。”张伟说。

  如今,羌族歌舞艺术几乎成了张伟的影子。作为一名舞蹈编导和教师,培养羌族舞蹈幼苗,传承羌族文化,也是他心里的大事。

  “学习羌族舞蹈一定要把握住其特有的风格性动律。”他说,“教学中我会融入一些新元素,希望学生们能更加容易地掌握舞蹈要领,‘我的创新只是让羌族舞蹈发芽、开花,老祖宗留下的根不会变’。”

  教学之外,他还带领学生外出演出,为当地中学生编舞。《羊皮鼓舞》、《击鼓羌山》等羌舞节目便出自他手……

  以羌舞为媒,张伟的爱心在蔓延。从2009年开始,他来到成都百年农工子弟职业学校当起了志愿者,负责孩子们的舞蹈形体、节目排练等教学工作,目前已为学校培养60余名汉族、羌族、藏族、彝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在汶川特大地震中,一些羌舞老艺人也在地震中离世。”张伟盯着手里的羊皮鼓说,羌舞是羌族人民原始文化的“活化石”,传承和发扬羌舞文化的重任,自己有信心担下去。

  (原标题:巴蜀青年张伟:痴情“羌舞”十余载 未了情)

  (责编:央金)

  
  最新评论
  相关链接
   说两句吧
姓名:  城市:  手机:  邮箱:
所有评论谨代表网友意见,中国西藏网仅保持中立       
 
 
假日推介
西藏旅游
海外视角
博    客
更多精彩